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譯文】唐朝的劉晏,才七歲就被推舉為神童,并且做了負責刊正文字的官。他雖然年紀這么小,卻已經做了官。有作為的人,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后世。
【解讀】劉晏,是唐代著名的經濟改革家和理財家。字士安,曹州南華(今東明縣)人。劉晏自幼天資穎悟,少年時期十分勤學,才華橫溢、名噪當時,七歲舉“神童”,八歲時唐玄宗封泰山,因獻《頌》,唐玄宗召見后,大加贊賞,授秘書省太子正字。歷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領度支、鑄錢、鹽鐵等使。實施了一系列的財政改革措施,為安史之亂后的唐朝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前面講到祖瑩、李泌年幼聰明好學的事例,這里講到的劉晏,不僅年幼聰明好學,而且講他年幼做了官。用這樣的事例來激發同學的學習熱情。
學生學習的志向、動力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沒有志向的人,絕對不可能有強大的學習動力,而一個人沒有學習的動力,就很難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舉劉晏的例子,就是把當官作為一種志向,用這樣的志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如今,價值追求多元化,較之古代讀書人的選擇面似乎要寬泛許多。從政、從藝、從教、從醫、從商,都成為讀書人的志向目標,但是,從古至今,跟人們生存生活密切相關的工、農,似乎很少有讀書人將其作為目標志向的。
透過人們的志向目標,也能看出一個時代的風氣。不管是從事什么行業,現在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導向,就是名、利、權。實際上,如果把這三樣東西緊緊地跟德聯系在一起,倒也蠻好,倘若分離了,就容易出問題。從媒體報道的諸多案例和現實當中,我們都不難發現,很多追名逐利、爭權奪勢的人,最后都沒有好下場。即使是古代這位才華橫溢、功勛卓著的劉晏,最終也是因讒臣當道,被敕自盡的,實在令人惋惜!至于那些被名利權勢蒙蔽了心志,喪失了道德人性的讀書人,其結局悲慘,雖然是罪有應得,也是可憐可嘆的!現在不少家長都是這樣鼓勵孩子:你只要努力學習,考上名牌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當上大官,或者大老板、大明星,就能掙到大錢,住上大別墅,開上豪華車。孩子從小有了這種追名逐利、貪圖享樂的價值觀,將來就可能做出種種危險的事情。能夠守住法律底線,不因違法犯罪身陷囹圄就算不錯,若要指望他利人利國,就很困難了。如果占據關鍵崗位和居于社會上層的人都是這種自私自利的價值觀,那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和民族就相當危險了。
中國古代雖然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但這種說法并無害處。因為那時候讀書人所讀的是圣賢書,“讀書志在圣賢”。而且,中國古代有耕讀并重的傳統,所以,讀書跟從事其他行業并無明顯的對立,各行各業都需要讀書,而且他們讀的書都是教人崇德向善的。不管讀書人將來從事什么行業,都可以成為圣賢,即使是在地里耕種的農民也不例外?鬃悠呤䝼賢人弟子當中,就有從事各種行業的人。當官從政,也可以成為圣賢官吏,而且,古代對于官吏道德品質的要求,是相當高的,因為朝廷主張選賢任能。那些歷史上的盛世,可以說就是統治者推行圣賢政治的結果。如今一些高學歷的人之所以犯罪,就是因為他們讀的圣賢書太少,甚至還可能讀了一些邪書。
所以,家長和老師在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時候,最好能夠像古人那樣,把成圣成賢作為他們讀書的最高目標,這樣或許就能確保他們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