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聯系我們
歡迎訪問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官方網站 (2015-9-13)
當前位置:首頁>文章>群書治要感悟

群書治要感悟

禮樂熏陶 內和外順

作者:汪孝杰  2019年8月15日  閱讀次數:4389

平天下篇
175.禮樂熏陶 內和外順
176.無所不敬 天清地寧
177.知和而和 以禮節之

禮樂熏陶 內和外順
幼兒園娃娃唱搖滾,小學校孩子哼情歌,中學生追星致瘋魔,大學生打工夜總會,公務員沉迷KTV……近些年來,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不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官員,雖然起初也感到一些不自然,但是時間久了,見得多了,也就習慣了。殊不知,這是一種非常反常和危險的現象,這種狀態如果任其發展,將會產生難以估量的惡果!
這一論斷并非信口雌黃,危言聳聽,而是有經典依據的!度簳我肪砥摺抖Y記治要·樂記》寫道:“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狈惨,都是出于人心。而比音高級的樂,則是與社會倫理相通的。此話并非無限上綱,從現實中我們可以看看,那些沉迷于聲色犬馬之中、奔忙于歌舞娛樂場所的人,有幾個能夠專心于學習、專注于工作、專攻于學問的?心思精力不用于正道,就必然做出種種有悖人倫道德的丑事、惡事,這樣的事例見得還少嗎?
《禮記·樂記》中揭示:人都具有血氣,又有知好歹的本性,但其喜怒哀樂的感情卻不是不定的。這取決于外界對內心的感動,外在有刺激,人的內心也就表現出相應的感情。譬如說,在演奏細微急促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憂郁;在演奏寬和、平緩、含義豐富而節奏簡明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舒暢;在演奏粗厲、發聲有力而收聲昂奮、充滿激情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振奮;在演奏清明、正直、端莊、誠懇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肅然起敬;在演奏寬舒、圓潤、流暢、柔和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慈愛;在演奏流蕩、邪僻、輕桃、放縱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淫亂。所以先王在作樂時,必依據人的性情,參考音律的度數,使其清濁高下各得其宜。既合乎造化的平和,又依循五常的德行,使其陽氣發揚而不至流散,陰氣收斂而不至閉塞,含剛毅之氣而不至發怒,有柔順之氣而不至膽怯,四者交融于中而表現在外,皆安于其位而不互相妨害。然后訂立學習的進度,增益其節奏,審查其文采,以量度德的厚薄。同時比照音律度數的勻稱,排列章節起訖的次序,以使五聲各像其代表之物,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間的倫理關系都表現在樂中。所以古人說:“從樂當中可以觀察到發人深省的東西!
古人通過直接觀察體驗發現了這些規律,而當代科學家通過“水試驗”證明,搖滾樂等刺激強烈、韻律雜亂的音樂,能讓水結晶變得很丑陋,而古音雅樂則會讓其變得很美好。生活中我們也看到,那些喜歡雅樂的人,其言談舉止也相應優雅,而那些鐘情于搖滾等類刺激性音樂的人,則顯得心浮氣躁,沉迷于情歌中的人,則精神萎靡!抖Y記·樂記》中說,樂是從內心發出,禮是從外部表現。因為樂從內心發出,所以誠實無偽;因為禮從外部表現,所以文質彬彬。最高級的樂一定是平緩的,最隆重的禮一定是簡樸的。樂深入民心,就會消除怨恨;禮得到貫徹,就會消除爭斗。古代圣王之所以能以謙恭禮讓就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正是由于禮樂在起作用。我們觀察現實,對于音樂的制作、傳播,幾乎沒有嚴格的制約,一些有損人的身心健康乃至誘導人頹廢墮落的音樂肆意傳播,已經給人們造成了嚴重損害,我們卻渾然不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在一些不良音樂刺激下,變得萎靡不振、狂躁不安、輕浮淫蕩、暴戾乖張,讓人深感痛心乃至恐懼。
古人對音樂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把音樂與禮法、政令、刑罰作為統一民心、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是否值得今天的我們效法和借鑒呢?

無所不敬 天下安寧
上不滿于達官顯貴,下瞧不起販夫走卒,中不屑于同僚同事;下雨時抱怨天公不作美,天晴時指責太陽特毒辣,陰天時又說老天不開眼;得意時不知感恩,失利時不愿反省,平安時不懂珍惜;自己不做事卻怪做事者不得力,自己不長進卻怪沒有人給機會,自己眼光差卻怪這世界太俗氣;別人成功了說人家歪門邪道,自己失敗了說別人礙手礙腳……總之,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他看得起的,沒有一件事是他看得順的,沒有一件寶是他瞧得上的。
這樣的人,不僅自己過得不爽快,而且讓周圍的人心不安。若是沒權沒勢倒也罷了,要是他們占據公共資源,把持公共權力,成為公眾人物,還會傳染更多的人,讓一大批人跟著他不愉快,不安寧。這不,某些名嘴在媒體上大放厥詞,引起社會不滿甚至群體騷亂;某些大腕在某場合信口開河,引起民眾公憤乃至政治事件。
什么原因導致的?有沒有杜絕和解決的辦法?《群書治要》卷七《禮記治要》會告訴我們答案。
一些人之所以會心高氣傲,目中無人,就是因為缺乏禮教。而《禮記》第一句話說的就是:“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币馑际钦f,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不恭敬的,舉止端莊持重,就像端坐思慮的樣子,言語安詳審慎、淡定從容,這樣天下老百姓就能安定和樂了。
有人可能會說,對于值得我恭敬的人、事、物,讓我提起恭敬心倒也可以,可是有的人就是難以讓人產生恭敬的心理。古人為什么要求對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呢?這不難為人嗎?
《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人本來都是善的,那人人都應該是值得尊敬的。從人性人格上看如此,從能力素質上看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人不管他長相美丑,地位高低,總有自己所擅長和短缺的地方。一個人如果總是看到自己的長處別人的短處,就難免產生不敬的心理;反過來,如果常?吹阶约旱牟蛔愫蛣e人的優點,就容易產生恭敬之心。從一個人的運程來看,也是不斷變化的,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內或許有很多缺點,運氣也很差。但是,倘若他能誠心改過,勤奮耕耘,過一段時間,從自身德能到命運都可能會轉變,我們怎能憑借一時的印象而判斷一個人并對他采取不敬的態度呢?再從人心安定的角度來看,那些有缺陷的人,各方面處于不順階段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本來就很脆弱,需要得到別人鼓勵和幫助。這個時候,如果能夠給他們一份恭敬,一點自尊,就可能激發起他們改正缺陷改變命運的自信和勇氣,他們也會反饋給你一份感恩與敬重。倘若你在別人處于低潮時刻再來個落井下石,不僅冷落而且侮辱,必然激起對方的怨恨甚至報復,這樣一來,不僅害了對方,也給自己招來禍患。再進一步,從心性修煉上看,恭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持方法,可以讓自己的精神達到一種比較高的境界。倘若能夠做到無所不敬的程度,你的定力與智慧都將得到極大的提升,你會從中獲得難得的幸福與愉悅。這種幸福與愉悅的氣場輻射出去,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良好的影響。這樣的人多了,真能實現國泰民安的。

知和而和 以禮節之
從某種角度講,中華文化是“和”文化:身心和暢,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精神和樂,世界和平,宇宙和美,這是中國人一直向往和追求的境界。   
在具體生活實踐中,很多人都知道“和為貴”。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產生了疑惑:倘若一個人總是跟你無理取鬧,甚至要求你做出違背道德法律、傷害他人的事情,你不答應他,他就跟你沒完沒了。為了跟他“和”,可不可以都答應他呢?實際上,生活中也的確有這樣的人,為了不得罪人,時時處處都是和稀泥,沒有原則,不講規矩,本來是想跟所有人都“和”,結果卻適得其反,很多人都不跟他“和”,甚至于被人侮辱踐踏,沒有一點人格尊嚴。如果用到國際關系上,則可能犯下喪權辱國的大罪。   
有人看到這種情形,就以為是傳統文化本身的問題。其實不是傳統文化的問題,而是有的人斷章取義、片面理解、不當應用所造成的誤會。   
在《群書治要》之九《論語治要》中,就有明確提示:“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币馑际,禮法規章,是用來促進和諧的,禮是以“和”作為最重要的歸宿點的。古代那些圣明君主所遵循的大道,就是以這種“和”為美的。但是,如果大小事情都以和與不和作為衡量取舍的標準,也有行不通的時候。只是為了“和”,而不以禮法作為依據,那也是不行的。這個提示,在任何時代都是必要的。比如當今的子女教育甚至學校教育當中,都有一種偏向,就是過度遷就甚至縱容未成年人的不良習氣,即使犯罪了,也以保護其權力為由加以庇護。表面上是為了保護孩子,尊重孩子,維護和諧和睦的親子師生關系,可實踐的結果呢?卻是越來越不和諧,導致父母和老師在孩子面前毫無尊嚴可言。任其發展,則導致青少年毫無自我控制能力,危害家庭危害社會危害國家,造成更嚴重的不和諧。   
又比如一些單位、團體甚至黨組織,員工或者成員之間,你好我好大家好,為了彼此或者小單位小團體的利益,置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于不顧,也不管是否符合道義違背良心,即使看到別人步入犯罪的邊緣,甚至已經觸犯黨紀國法,也不制止不批評,搞一團和氣,最終也是導致更加嚴重的不和諧。   
我們知道,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道德仁義,一切的禮法規章,行為舉止,都必須跟這個核心價值觀相應。如果違背道德仁義,不論是禮法,還是皇權,都是可以被廢止的!昂汀敝皇堑赖氯柿x得以實施后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客觀狀態。如果不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自然呈現,而是通過一些與道德仁義相違背的手段營造的一時表象,那是有隱患的,也是為古圣先賢所不齒的。   
為了實現“和”的境界,君子、賢人、圣人們總是踐行和提倡謙恭、包容、禮讓等等道德品質,他們可以舍棄自己的名利地位乃至于個人生命,但是,他們不會去損傷任何一個善良百姓和社會整體的利益,也不會以違背和損害道德仁義的手段來換取“和”的假象。知和而和,而以禮節之,就是要在遵循道德仁義,符合禮法規章的前提下,追求和暢、和睦、和諧、和樂、和平、和美的美好境界。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版權所有

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3984979998    郵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備15014843號

官方微信
聯系我們
在線留言
全黄色免费噜噜|狠狠cao丝袜免费视频|最新在线黄片观看|毛片在线观看高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