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篇
131.尊賢使能 全靠誠心
132.用賢薦賢 乃是真賢
133.虛懷若谷 廣納善言
134.寬宏大量 敬聽直言
135.開誠布公 勞民諫言
尊賢使能 全靠誠心
尊重賢才,善用賢才,是事業成功的必備條件之一。那么究竟怎樣才能獲得賢才、用好能人呢?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和生動的例證,比如《群書治要》卷八《韓詩外傳治要》中記載的幾個故事就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故事一:一天,楚莊王在朝廷處理國事回來很晚,對樊姬說:今天聽到忠誠賢明的人議政之言,忘記了饑餓疲倦。樊姬問莊王所說的忠誠賢明的人是誰?莊王說是沈令尹。樊姬說:我侍奉君王十一年了,常派人到外面去尋找品德美好的女子獻給大王,現在與我德行同等的有十人,超過我的有兩人。沈令尹做楚國的卿相已有好幾年了,卻從來沒見他推薦過賢能的人,罷免過不稱職的人,這哪里稱得上忠誠賢明之士呢?莊王把這話告訴了沈令尹,沈令尹便舉薦了孫叔敖。孫叔敖治理楚國三年,楚國就成為諸侯國的霸主。
這個故事說明:作為管理者,要學會鑒別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賢才。真正的賢才不僅是自己有才能,而且心胸寬廣,樂于舉薦比自己賢能的人。而那些嫉賢妒能之輩,即使自己有一點小才,也不值得重用,因為他可能會以自己的那點小才蓋覆和埋沒比他更賢能的人。要想獲得真正的賢才,還需要良好的制度加以保障,在中國的上古時代,傳說中的部落聯盟首領都是由選舉產生,堯舜禹三代“禪讓”的傳統一直成為美談。殷商時期也有商湯舉伊尹,武丁舉傅說,文王舉姜尚等佳話。宋明兩代都流行推舉和考核制度,標準是德才兼備。當今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繼承了古代選賢任能的傳統,重要崗位職務的任用,基本上是通過不同層次的推舉和考核來選拔。這就要求推舉和考核的人自身要有鑒別賢能的眼光和舉薦賢能的胸襟。
故事二:田饒侍奉魯哀公沒受到重用就想離開,哀公問其原因。田饒說:雞有文采、勇武、勇敢、仁愛、守信五種美德,君王卻要把它煮來吃掉,這是因為它離得近,來得容易;黃鵠吃了君王的魚鱉、糧食,又沒有文、武、勇、仁、信的美德,君王卻很看重它,這是因為它從遠方來的,所以我要離開。田饒離開魯國到了燕國,燕國國君任用他為卿相,經過三年,燕國政治安定。哀公深感后悔。
這個故事說明:身邊有了賢才要會用,如果只是把人才當作花瓶來擺設,不讓他發揮作用,甚至還冷落虧待他們,這比沒有賢才更糟。如今一些地方樂于從外地高薪聘請所謂高級人才,而對本地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視而不見,不予重用,導致人才浪費,人才流失,是為教訓!
故事三:宋燕在齊國做卿相被驅逐回家,二十六個大夫沒有一個愿意跟他一起到其他諸侯國去。陳燕很傷心:為什么士大夫容易得到卻難以任用呢?陳饒說:您給士人的薪俸不夠他們食用,您飼養的鴨鵝卻有吃不完的糧食;您后房的婦女拿著你果園的梨子栗子拋擲玩樂,士人卻一口沒有嘗過;您家的綾羅綢緞懸掛在廳堂隨風飄蕩敗壞,士人想用它做衣服的滾邊都不行;您不能把您輕視的財物給予士人,卻要士人把他們重視的生命給你,難道不困難嗎?
故事四:從前,田子方外出,看見一匹老馬在道路上,得知這是過去公家所養的,因為疲老不能再用就被賣到民間。田子方說:仁慈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就把老馬贖了回來。貧困的士人聽到這事以后,就知道誰是他們可以歸附的人了。
這兩個故事說明:對于賢才,要以誠心相待,人家才愿以誠心回報你!
用賢薦賢 乃是真賢
被譽為“素王”的孔子,除了堯舜禹湯周公,他所敬重和贊賞的君王不多,而衛靈公就是這不多的君王中的一位。
據《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治要》中記載,衛靈公在家里是一位不大講究男女長幼之別的人,按理說是不太符合孔子所倡導的禮教規范,孔子也不會贊賞他的?鬃又再澷p衛靈公,是因為他在朝廷的表現:衛靈公的弟弟公子渠牟,有智慧講誠信,靈公任用了他。有個士人叫林國,發現賢能者必定推薦,如果那人被罷了官,林國還要把自己的俸祿分給他,這讓靈公的國家沒有放任游蕩的士人。靈公因此尊敬他。又有個叫慶足的士人,衛國有大事,就必定出來幫助治理;國家無事,就辭去官職而讓其他的賢人被容納。衛靈公也喜歡而且尊敬他。還有個大夫叫史魷,因為道不能實行而離開衛國。衛靈公在郊外住了三天,不彈奏琴瑟,一定要等到史魷回國,而后他才敢回去?鬃泳褪且驗檫@些事情而欣賞衛靈公?鬃泳粗睾唾澷p的是衛靈公的賢明。而衛靈公最大的賢明之處,就是體現在他尊重且善于任用賢人這一點上。在孔子看來,對于君王來說,他的賢明體現在能夠尊重并任用賢人上;對于臣子來說,孔子認為最賢明的人不是自己努力成為賢能者的人,而是自己賢能且能舉薦賢能者的人。比如齊國的管仲、鄭國的子產,就不如齊國的鮑叔、鄭國的子皮賢能。在這一點上,衛靈公的想法跟孔子是一樣的。
如今的政府公務員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都有規范的選拔任用條例,有正常的選拔任用程序。但選拔任用的具體工作,也都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去合作完成。所以參與選拔任用工作的人,有沒有識別賢才的能力,舉薦賢才的胸襟,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曾幾何時,干部選拔任用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任人唯親,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現象屢見不鮮,導致政治生態、“官場”氛圍極不正常。及至今日,這種現象仍然難說已經絕跡,即使很多“潛規則”已難以發揮作用,但是,一些人的“潛意識”里面的雜質仍然不少。不論是在推薦人選、考察談話環節,還是在考核打分、研究決定的節點,都有可能出現不夠真實、不夠嚴謹、不夠準確、不夠客觀的現象,最后出來的結果,也就難免出現不公正的情況。究其深層原因,就是參與者中總有那么一些人,沒有薦賢用賢的氣度,沒有辨別賢才的眼光,沒有遵紀守法的自覺。所以筆者認為,在當今社會,要想把那些德才兼備的賢明之士用到關鍵崗位上,讓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嚴格執行制度的同時,仍然需要大力營造薦賢舉能的濃郁氛圍。尤其是在選拔任用干部之前,要大力宣傳選賢任能的觀念,讓每一位參與選拔工作的人,包括征求意見過程中涉及到的普通干部群眾,明白選賢任能的重要性,明白什么人才是真正的賢明之人。
在孔子看來,真正賢能之人既勇于擔當,又謙恭禮讓;不僅自己賢能,而且尊重且樂于舉薦比自己更賢能的人。由此可知,那些自負自夸、貶損他人的,那些跑官要官、不愿擔當的人,不論他的能力有多強,本事有多大,也不管他如何會籠絡人心,都難說是賢明之人,都不足以擔當大任。
對于執政者來說,選人用人關系到執政威信,關系到事業成敗,關系到國家前途。對于企業來說,關系到企業興衰。期待能者皆有為,賢者皆有位,圣者皆有威。
虛懷若谷 廣納善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的民主意識越來越強,表達意見、建議的渠道也越來越寬。但是,每當面對面征求意見的時候,下級干部或職工群眾還是小心翼翼,不敢直面批評上級領導。這與上級胸懷狹隘有關,也與下級勇氣不足有關。有人說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文化觀念所致。讀了《群書治要》卷二《尚書治要》,便知道這是一種誤會。
《尚書治要》中記錄的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等等圣王,都是虛懷若谷之人,他們主動親近重用賢德之人,拒絕接納佞邪之輩?偸菄栏褚笞约,同時要求臣子時常監督自己,對自己品德修養、言行舉止、謀略決策中出現的缺陷、錯誤提出中肯勸諫。舜帝對臣子們說:“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蔽胰绻惺裁催^失,你們應當及時幫助我糾正。不要當面順從,離開后又在背后議論。如果臣子對君主提出的勸諫符合道義,有利于社稷蒼生,君主必定虛心采納,立刻糾正。比如,禹接任帝位以后,討伐三苗三年不成,臣子伯益就給禹建議說:“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敝挥行薜虏拍芨袆由咸,德修好了,再遠的臣民都能前來歸順。舜聽從伯益的諫言,還師回去后,大施文教。經過七十天,苗民不討自來了。又如,太甲登上帝位之后,不明道德仁義。他的老師伊尹就把他安排在桐宮,讓他為其父守靈,日夜憂思自責。太甲真誠反省改過,三年之后被接回都亳,對伊尹跪拜說:是弟子不明道德,才造作了種種的不善。放縱欲望,敗壞禮法,給自身招來罪過。天作孽,猶可避,自作孽,不可逃。過去我違背了老師您的教導,不能一開始就嚴格要求自己,今后還要依靠您老人家匡正扶助的恩德,力圖能有一個好的結局。接下來伊尹說了一段話:注重自身修養,說到做到,以誠信之美德諧和民眾,這才是英明的帝王。奉祀祖先,必心存孝敬;接近臣民,必心存謙恭。能夠看得長遠,才叫做眼明;能夠聽從有德之人的善言,才叫做耳聰!坝醒阅嬗谌晷,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庇行┰挷缓夏男囊,一定要從道義的立場去推度他的存心;有些話順隨你的意見,一定要從違背道義的角度來設疑推論,想想對方是否出于阿諛奉承的動機,或是有別的目的。書中還記載了高宗命令百官去尋找一個叫傳說的人來輔佐自己。傳說到任后直言勸諫高宗說:“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后克圣,臣弗命其承!蹦景灏凑绽K墨鋸解就會平直;君主聽從臣下規勸,則會圣明。君主能夠圣明,臣下不等下令就會主動進言。傳說在進言中就說過,建邦設都、立天子封諸侯授官職等,不是為了自己安逸享樂,而是為了治理萬民;說話、用人、興兵、宣戰等等,都要十分謹慎。高宗對傳說的諫言感激不已,欣然領受,說:“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股肱惟人,良臣惟圣!碧煜碌娜硕季囱鑫业牡滦,是你的教化所致。有手有腳才成其為人,有良臣輔佐才能成就圣明的君主啊。
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明君們從善如流、忠臣們大義直諫的典故非常豐富。具有“批評與自我批評”優良作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從思想上一直強調要勇于和善于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達到自我凈化的目的,而且通過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來規范領導干部的思想行為。我想,幾千來的統治者們尚且能夠為了天下百姓而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為了江山社稷而不存私欲秉公直諫,當今中國,用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執政黨的干部們,當比歷史上的統治者做得更好。
寬宏大量 敬聽直言
說到犯顏直諫,人們多半想到唐朝的魏征;談到虛心納諫,也會想到唐朝的太宗。而唐太宗下令、魏征等人編著的《群書治要》卷八《韓詩外傳治要》中記載的周舍與趙簡子的故事,則更加令人深思。
這個故事的大致情節是這樣的:春秋末期晉國正卿趙簡子的臣子周舍,在趙簡子門下站了三天三夜。趙簡子派人問周舍:想見君主有什么事嗎?周舍回答說:“我希望做一個直言敢諫的臣子,手里拿著筆墨和木簡,跟隨在君主的后面,觀察君主的過失,每天都有記載,一個月就會有成效,一年就會有明顯效驗!睆拇艘院,趙簡子停留在哪里,周舍也留在那里;趙簡子出行,周舍就與他一起出行。相處沒有多久,周舍就去世了。后來趙簡子和大夫們一起在洪波臺飲酒,喝到正高興的時候,趙簡子卻哭泣起來。大夫們紛紛離開席位,驚慌地說:“臣子們有罪過,可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過!壁w簡子說:“各位大夫沒有罪過。過去,我的朋友周舍曾經說過:‘千只羊皮的價值,比不上一只狐貍腋下皮毛的價值。有許多人唯唯諾諾,不如一位士人的直言諫諍(眾人之唯唯,不如直士之諤諤)!^去商紂王的臣子都沉默不說話,因此商朝滅亡了;周武王的臣子都直言敢諫,因此周朝便興盛起來,F在自從周舍去世以后,就再沒有聽到別人指責我的過失?磥砦译x滅亡沒有多久了,因此才哭泣起來!
觀察古往今來的下屬們,在上司門前站個三天三夜的可能也不少,不過多半可能是為送禮行賄求取方便;時時刻刻跟隨在上司身后的也很多,不過多半可能是為上司保駕護航搖旗吶喊的;拿著筆墨紙張扛著攝像頭跟隨上司的情形,當今倒是常見,不過多是記錄上司重要指示和閃光言行的。上司們見到如此殷勤“懂事”的下屬,也往往會心存偏愛關照有加。如果都象周舍那樣,隨時記錄的是上司的過失,不少的上司可能會感覺渾身不自在。
周舍之所以敢于直言進諫,是因為他只有一身正氣,沒有半點私心;他的君主也有寬宏氣度,而無剛愎陋習。趙簡子之所以能夠擯棄虛榮,接受指責,是因為他深明大義,心中只有國家安危,而無個人榮辱。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領導者們,如果還有一點私心雜念,還有一絲虛榮想法,定然難以接受周舍那樣的監督,也定然難以呈現趙簡子那樣的心態。
如今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不再過多依賴個別有膽識的人來“冒險”監督上司,也不單純相信領導者的“自覺”自律來確保領導者的品行純正。而是有著更為科學有效的監督管理辦法,用以規范黨員干部的執政行為;有著更為系統全面的教育教學機制,用以提升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經常性的紀律檢查,階段性的整風活動,科學化的政績考核等,都是確保黨員干部廉潔勤政的好機制好方法。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需要從古人的這些案例中汲取精神營養。作為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隊員的中共黨員,作為政府機關的公務人員,作為一個企業、一個單位、一個地區的領導者,都應如果都能自覺學習周舍和趙簡子那樣的氣節與氣度,隨時觀察、思考和處理個人修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時刻自我反省或者主動請人幫助自己指出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點錯誤,一旦發現問題、缺點和錯誤,就及時加以改正。如此長期堅持下去,就不僅能夠確保自己人生平安,工作順利,而且會對家庭、單位、社會乃至國家帶來莫大的益處。
開誠布公 勞民諫言
作為領導人、管理者,想必都希望達到一呼百應的境界,凡是自己發出的號召,安排的工作,下屬都能及時響應,及時完成,且是心甘情愿,無怨無悔。而作為平民百姓或下級,也希望自己對他人和上級的意見、建議能夠得到重視和采納。然而,很多情況下,對于不少人來說,這種愿望都很難實現,反而不時見到這樣的情景:下屬或者只是懼于領導和管理者的權威,或出于生存的需要迫不得已地去執行上級的指令和任務安排,甚至是陽奉陰違,弄虛作假應付和欺騙上級和管理者,或者消極怠工,乃至于公開抵觸和反抗。作為平民百姓好心好意給他人或上級提出真實誠懇的意見、建議,不但不受重視,反而受到打壓甚至報復。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狀況的呢?《群書治要》卷九《論語治要》中有一個答案: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弊酉恼f:“君子在位時,必須取得民眾信賴之后才能去役使民眾,否則民眾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在勸諫別人之前,要先取得對方的信任,然后才去勸諫;否則,別人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痹瓉,下達指令、支配勞力,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是有權有錢有威有勢就可以隨意指使的;勸諫他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有見解有思想有熱情有抱負都能成功。其間需要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信賴和信任,也可以說是一種彼此的尊重。尤其是領導人、管理者,千萬不要被下屬表面的服從所蒙蔽,下屬對于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心服口服,才是檢驗自己人生修養和管理水平的試金石。如果自己的言行舉止、人生修養獲得了下屬和民眾發自內心的信服信賴,獲得下屬和民眾的支持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比如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和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他們用生命和鮮血獲得了人民的信任信賴,當黨和軍隊需要人民群眾支持的時候,那真就是一呼百應,很多百姓自覺自愿用生命保護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黨所領導的事業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也是建立在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信賴的基礎上的。而當個別地方個別領導者由于腐敗問題失去人民的信任信賴的時候,那里的工作就會阻礙重重,即使動用警力也無濟于事,不僅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還會激化矛盾,造成社會動蕩。
勸諫他人和上級需要事先取得信任信賴,這是一種常理。如果一個人平時說話辦事本來就不靠譜,自己就是一個不值得信任信賴的人,卻去建議和要求別人這樣那樣,自然得不到別人的重視和采納。相反,如果一個人平時就嚴謹自持,謹慎謙虛,無私無欲,受到被勸諫者的信任信賴,他出于關心幫助大眾、社會和被勸諫者的考慮而提出中肯、實在的意見、建議,這樣的勸諫自然很少被拒絕的。當然,一個人的意見建議能否引起重視,會不會被采納,影響因素很多,而受諫者的修養也是很關鍵的。作為接受勸諫的人,如果有足夠的雅量和高度的智慧,就不必“因人廢言”,即使勸諫者本身并不是一個值得信任信賴的人,但是他的意見建議如果確有道理,且有益于大眾大局,也是應當重視,應當采納的。
不論是領導人、管理者,還是平民百姓,要想獲得他人信任信賴,首先是要言而有信以誠待人,其次是要富有愛心出于公心,再次是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有了信的基礎,不僅是勞民諫言變得容易,一切事情都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