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
麻油炒之,甚香美”
近日,《典籍里的中國》帶火了
一盤“炒雞蛋”
網友的留言刷屏
“原來1400多年前就有炒雞蛋了”
“這就去整點炒雞蛋”
“被炒雞蛋饞哭的一天”
作為一道國民菜
這盤炒雞蛋有什么特別之處
竟能“饞哭”如此多觀眾?
小編為你揭秘↓
《齊民要術》居然這么“好吃”?
“古人果然是懂美食的”
這盤火遍全網的炒雞蛋
出自“農圣”賈思勰所著的
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
古代農學典籍《齊民要術》
在《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第六期
寧理扮演的賈思勰
在戲劇現場分享了它的做法
將雞蛋打到入銅鐺中
攪到黃白相雜,撒入蔥白
待熱氣把蔥香激發出來
再撒點鹽和麻油
一道香噴噴的炒雞蛋
就大功告成了
除了炒雞蛋
《齊民要術》還記載了
近300種食品、菜品
這也使它成為不少讀者眼里的
“美食書”
節目中,蒙曼教授介紹了
另一種叫“截餅”的食物
截餅用奶和面制作而成
入口即碎
爽脆的口感就像“牛奶餅干”
有觀眾感慨
“古人果然是懂美食的”
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
上古時期
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
堯命四子,敬授民時
舜命后稷,食為政首
禹制土田,萬國作乂
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讓中華血脈代代相承
成就中華文明的賡續綿延
節目開場戲引領觀眾探尋了
中國農耕文明的起源及要義
歷史上僅有10字記載的他
留下造福后世千年的書
作為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
古代農學典籍
《齊民要術》全書共10卷,92篇
援引收錄了北魏以前的
相關古籍文獻近200種
內容幾乎囊括了
古代農家經營活動的所有事項
是當時最全面、最系統的
農業科學知識集成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被后世奉為中國農書典范
節目訪談介紹
“齊民”一般是指平民
也可以理解為老百姓
“要術”指重要的
生產技術和謀生方法
賈思勰在序言中寫道:
“起自耕農,終于醯醢,
資生之業,靡不畢書,
號曰《齊民要術》”
也就是說,從農耕技術
到醬油、醋等農副產品的制作
只要和百姓生計有關的內容
他在書中皆有記載
雖然賈思勰寫出了這部
承上啟下的經典之作
但歷史上有關他的記載
卻只有書中署名的10個字
“后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
如何在這10個字記載的基礎上
帶觀眾走進《齊民要術》?
節目組向專家請教和討論后
根據《齊民要術》所述內容
結合北魏的歷史背景
進行了合理化創作
同時按照專家的推測增加了
可能是賈思勰同族兄弟的北魏大臣
“賈思伯”這一角色
又創造出弟弟賈思有
戲劇演繹中,三人深厚的兄弟情誼
貫穿賈思勰撰寫《齊民要術》的歷程
戳中無數觀眾的心
節目戲劇中
身為高陽太守的賈思勰
以成為“循吏”為信念
為實現這個目標
他重農宣教,與弟弟賈思有
向當地老百姓推廣謀生之要術
涵蓋農、林、牧、副、漁全領域
包括種植、養殖、生產、收獲
甚至教他們要如何售賣
經過一番努力
兄弟倆在歷時數年后
共同見證了一幅豐收畫卷
可以說,賈思勰真正做到了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這些豐收的喜悅
得益于《齊民要術》記載了
很多先進的農業思想
比如,“順天時,量地利,
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這句話體現了作者在當時
已經意識到農業生產要保護生態環境
和目前全世界所提倡的
可持續農業發展理念相契合
《齊民要術》是中華文化的驕傲
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
唐朝時期,該書傳播到
日本及朝鮮半島
約18世紀又傳到歐洲
被翻譯成多種文字
體現了中國特色的農業思想與理念
長期代表世界農學發展的最高水平
看完節目,網友感嘆:
“《齊民要術》真是一本神書”
“致敬古人,感謝中國發展每一步”
讀典以明志,讀典以篤行
讓我們共同翻開《齊民要術》
汲取先民的農業開拓智慧
汲取農耕文化的寶貴財富
砥礪前行,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