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定各民族文化的兼容性,提出“全盤化西論”
亦即認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理性的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智慧遺產,凡是有理性的知識分子都應對之尊重,盡心學習,求其存續。并且相信文化與文化之間可以融會貫通,可以互相成全。每一民族最少應盡自我文化的傳承之責,先以自我文化陶育出自我生命的深度,進一步才足以談吸收與開創新一代的文化。所以中國人此時應效法古人吸收印度文化的氣魄,全盤“化西”。
“化西”,不同于“西化”!拔骰笔峭俗约,把自己變成西方;“化西”是健全自己,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西方消化進來,充實自我的生命內蘊!拔骰,只是不負責任的奴性的依附,“化西”是自我作主的勇敢的承擔。將中國文化的發展定位在中西文化的融通互利的追求上。以造福民族后世,并貢獻于全人類。
二、認定經典在文化傳承上的重大意義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其重要特色是發自人性,超越時空。不管要承繼自我傳統,或要吸收外來文化,其簡捷的進路,便是直接從各民族的經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頭活水。尤其中國的經典名著,不論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流傳久遠,都具有開朗涵宏的氣象與優雅高尚的情懷,讀中國經典,當有助于開拓一個人的心胸志趣,培養一個人的敦厚好學精神。
此外,中國人若想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最好也要從西方經典作品之研讀入手。
三、認定文言與白話的兼容性,而且認定“文言文”對中國文化傳承的功能有其不可替代性
“文言”本來就是從“白話”提煉出來的,而且文言文乃是白話文的基礎。過去乃至近代之文章家思想家,如胡適、徐志摩、魯迅、老舍、錢鍾書、沈從文諸名家,皆是文言與白話兼擅,而且先有文言之厚度才造成白話之功底,所以白話文不應與文言文形成對立。何況舉凡經、史、子、集,一切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之文獻,幾乎都是文言文。如果不能讀文言文,就幾乎等于不能讀中國書。而不能讀中國書,幾乎等于不能了解中國文化。
近代以來的中國人,老中青三代,經過偏重白話文教育的結果,普遍欠缺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已然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嚴重斷層。所以恢復國民對文言文的解讀能力,是民族自我尋根的第一步。而要增長文言之能力,“經典”正是最佳的教材,因為“經典”本身就是最醇正的文言文范本。除此之外,經典又是人文理想的薈萃,并且是民族智慧的源頭,因此,“讀經教育”將同時具有增進語文能力、培育人文教養、契接民族智能的三種功能。
四、認定“文言文”之易教易學性
雖然心理學家對人類“如何學得語文”的詳細過程,猶未完全明白。但人類一直都從出生開始,自然而然地在做復雜的語文學習。此種天生的強大能力,心理學家特稱之為“語言天賦”。而此種“天賦”能力,以嬰兒最為強大,隨年齡之增長而遞減,至十三歲則幾乎喪失,此時若要增進語文能力,必須痛苦而艱難地學習。
依照客觀的經驗,吾人皆知:有關“語”的部份,大體而言,三歲之內即可學會任何母語;如有適當環境,六歲之內可以學會多種語言。而有關“文”的部份,包括文字的認識和書面語言的學習,亦應在三至十三歲之間奠定一生的根基。零歲至十三歲,可以說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期”。只要不錯過這一教學的適當時機,高度的語文能力,是很自然且很容易的可以培養出來的。
有關語文的學習,最重要法則的是多接觸多熟習。由大量長久的接觸中,自然培養出語文的親和力與敏感度。中國人學習中國的文言文,本是很容易的。千古如斯,無勞舉證。
五、認定兒童是“讀經”最適當的年齡
如上所言,因為語言的學習是愈早愈好,文化的熏陶也愈早愈有其潛移默化之功。所以及早讓兒童接觸涵義豐富的“經典”之作,對其一生的文學素養的蘊釀,及人格智能的陶育,意義重大且深遠。因此,當前在海內外許多家庭中,體制外的零星的“讀經”教育,多以兒童為主。
據大略之估計,當前海內外,包括祖國大陸、臺灣地區,以及東南亞、歐澳美加華人社會,已有數千萬兒童接受“讀經”教育,成效之良好,往往出乎家長及老師之意料。
六、認定“兒童讀經教育”教法的簡易可行性
基于對兒童心理的確實認識,為順應兒童學習的天性,“兒童讀經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只求熟讀,不必求懂”。老師只是依照文句,教他“讀”;兒童也只是“跟著讀”、“反復讀”。如此,老師便很容易“教”,兒童也很容易“學”。不論“教”的人、“學”的人,都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有所長進,“教學相長”其樂無窮。
依據發展心理學的原理,人的“記憶力”與“理解力”各有其成熟時機而且是相輔相成的。幼童的心智特色善于直覺、記憶,而不善于思辨、理解,故此時應讓他多記誦有深度的文化素材,待其長大,因醞釀日久,人生經驗逐漸豐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時,即可觸類旁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兒童本是樂于念誦樂于反復的,尤其是團體的朗誦,抑揚頓挫、瑯瑯書聲,與唱兒歌無異,學習是愉快的。而反復多次,即能背誦,會背誦時,更是“樂之不!。若常加復習,至于終身不忘,將成為一生的文化資產。
七、認定“讀經”的“潛能開發”功效
從教學方法上看,反復誦讀,可以提升兒童的專注力,反復而熟習,可以提升兒童的記憶力。專注力與記憶力,可以說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從教學內容上看,任何語文都是復雜的系統,高度語文尤其艱深難解,但兒童具有強大的語文學習天賦,其可解處可以立速溶入生活之中;其不可解處,也在默默中尋求理解(語文學習的冒險理論),是活絡頭腦的最佳訓練(只要不強求其理解,艱難的教材便不會造成學習壓力,反而可以成為使心智更上一層的無形助力)。
高程度的語文學習,不僅立即提升語文能力,其影響所及,將帶動全體心智之發育。短期之內(約一至二個月),即可發現兒童各種學習能力,尤其是數理思考能力,也都跟著增長起來,令人有“忽然聰明起來”的感覺。以致教師或家長以極少的氣力,讓兒童達成超越一般功課的成果。所以,縱使學校課業不曾減少,而兒童的學習壓力,亦因感覺功課容易而相對減少。
所謂“潛能開發”,于“讀經教育”中,最易證實。若要“課業減負”,實施“讀經教育”,正是真正無害的減壓良方。
八、認定“讀經”的品德教育功能
教育學家都知道,所謂道德、品行、性情、氣質…等等人格成素,原是很難教的,至少是不能用一般的知識教育的方式來教的。這種有關德性的成長,是陶冶、熏習、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當中培養出來的。
固然,最好是有人可以供給榜樣,現身來做身教。不過,一般的家長老師,是不足以完全擔當此種重任的。而讀經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往往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及早讓兒童瑯瑯上口,濡染于心,等于把圣賢請到家里當家教,是一種極見功效的德性熏陶教育。
要培育有理想、有愛心、有品格、有擔當的二十一世紀新社會主義的中國人,請以“讀經教育”扎下根基。
九、認定“讀經教育”觀念的可拓展性
依照“讀經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不增加教學負擔之情況下,可以方便地拓展至其它鄰近相關的教學項目,而與之相輔相成。其最明顯者,有以下五項:
(1)、“音樂讀經”: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聽古今中外的古典音樂,以豐富的樂音,刺激兒童腦部細胞突觸的生長;以和諧的旋律,陶冶兒童優雅的心靈。
(2)、“美術讀經”: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看古今中外經典性的畫作、雕塑、建筑、風景等圖片,以默默培養其高度的美術鑒賞能力。
(3)、“外語讀經”、“外文讀經”:外語外文的學習,當然最好在環境中習得,但對廣大的國民來說,這只是奢望。吾人既知兒童的聽力好、模仿力強、記憶力強,是語文學習的大好時機。故嘗試為廣大兒童設計一外語外文學習的方便之路,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聽多讀經典性的外語或外文(經典性著作),反復反復,及至于熟記背誦,此法可彌補環境的不足,讓一大部份的人輕易成為外語外文高手,其程度甚至超越外國人。譬如英語英文之學程,既是國家教育政策,則從小讓兒童熟讀英語句型,熟背英文經典短文,不花大錢、不需要請老師(讀經機教學),是既簡便又有效的教育方式。
依照近年實驗成果,兒童每天一二十分鐘,不過三兩年,已于無壓力之情況,熟讀千句英語句型,熟背百篇英文經典短文,則其英語英文及西方文化程度,已然奠立一生之基礎(縱使現在不是很懂,而其發音及文法詞匯之根基已深,長大之后,遇弱則弱,遇強則強)。
至于世界上其它語文之學習,莫不可以此法進行之,則將來我國之外語人才,不可勝用。而且以「熟習經典」之方式教育,其所吸收者,皆是該文化中之精華,于人類文明之對話,將有更大之同情及涵容能力。
(4)、大量識字與博覽群書:由于“讀經”時之大量文字接觸,“識字量”之增加,是“讀經教育”最淺顯立見的功效(尤以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效果最好)。識字量足夠,即可鼓勵提早閱讀,培養兒童好學、自學的能力。
吾人所強調的閱讀教學,因參用了“讀經”觀念,故教學簡易且功效良好。亦即“只管鼓勵兒童多閱讀,而不必急著問他懂不懂”。吾人認為閱讀教育應是“不管懂不懂,只要讓他一本讀完再一本,多讀了,自然會懂”;而不是“只讀一本,就要懂得透徹,然后才可再讀一本”。前者順應兒童天性,所以讀書是輕松愉快的事,讀得多就懂得多;后者殘害兒童天性,所以讀書是辛苦的事,讀得少,懂得的也少,乃至厭惡讀書、胃口盡倒。
依近年的小規模實驗,兒童經過此種閱讀教育后,愈讀愈快、愈懂愈多,手不釋卷,樂在其中。平圴每年每人讀書五百本以上。不需家長特意考問,不需老師辛苦批改。家長老師只要無限量的提供書籍,兩三年后,兒童之知識量遠遠超過家長及老師,一生的知見才華、讀書好學的習慣,遂由此養成。
(5)、母語教育:臺灣之母語,經數十年之摧殘,已不絕如縷。當前的母語教學,稍嫌偏重“講語”,而忽略讀“讀文”。若長此以往,百姓只能日常交談,不能引經據典,則“母語”的文化功能必大為減低。自于今思恢復舊觀,須“語音”與“文音”兩種教學雙管齊下!罢Z音”重在日常聽習,“文音”則重在熟誦成篇,隨時備用。如采用“母語文音”(包括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等)以“讀經”的方式教學,方法簡單,成效顯著,最容易提升母語的文化程度。
——節選自王財貴教授《讀經教育基本原理》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簡 介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成立于2015年6月14日,是經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批準的直屬志愿者團隊,經遵義市民政局批準注冊登記的公益性、群眾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現有團體會員單位9家,會員150余人,志愿者80名。2016年12月25日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52名。支部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戰斗堡壘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協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目前,協會有分支機構3處: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播州區聯絡處(負責播州區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湄潭縣聯絡處(負責湄潭縣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務川縣聯絡處(負責務川縣工作)。內設機構10個部門:辦公室、組織部、宣講團、理論研討部、對外聯絡部、經典誦讀推廣部、家風家教工作部、中醫養生文化推廣部、知行藝術團、志愿事業服務部(上善若水助困團)、另有10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教、經典誦讀)推廣站。
本會宗旨: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遵義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領導下、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部、國家語委下發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民政部、全國婦聯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開展美德文化進社區、校園、機關、企業、監獄、部隊;主辦具影響力的大型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講壇;廣泛開展志愿公益服務活動,踐行中華美德;每周日下午堅持開設公益講課,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協會至成立以來,為遵義精神文明建設作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2018年,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榮獲2018年全國社科組織“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20年,貴州省社科聯曾到我會考察,擬授予貴州省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7月,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黨支部被北京路街道黨工作委員會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21年12月,我會被遵義市精神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共青團遵義市委推選為“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協會湄潭縣聯絡處已被湄潭縣委宣傳部授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21年國際志愿者日,湄潭縣聯絡處獲得了市級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獎,獲得縣級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獎、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獎。
本會的理念是:傳中華美德文化,做上善若水之人;燃燒自己,溫暖他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本會的業務范圍:開展美德文化交流學習、公益師資培訓,開展美德文化教育、志愿公益活動,開展家風家庭教育,興辦公益企業。
現辦公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遵義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37 0852 0232 182 8512 1401
對公賬戶信息:
開戶行:貴州銀行遵義紅花崗支行
賬號:0226001100002365
名稱: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2022年8月
業務主管單位: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
登記管理機關:遵義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