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黨章規定和黨中央統一部署,全國38個選舉單位選舉產生了2296名黨的二十大代表。黨的二十大代表是共產黨員中的優秀分子,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是經各級黨組織逐級遴選產生,肩負著9600多萬名黨員、49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的重托,凝聚著全黨的意志,承載著人民的期望,將光榮地出席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們中很多是來自生產和工作第一線、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范黨員。
劉伯鳴:打鐵人,更是“鐵打的”人
32年前,年輕的劉伯鳴走進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的廠房;如今,已是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鑄鍛鋼事業部水壓機鍛造廠副廠長的劉伯鳴,依然奮戰在廠房里的國產1.5萬噸水壓機前。
32年,他只做了一件事:和團隊專心打造大國重器。
劉伯鳴在廠房內指揮作業(2022年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在他師傅范友國眼里,“伯鳴是個急性子,肯鉆研,天生就是個‘打鐵人’”;他的徒弟張欣宇說,師傅“膽大心細”,毫無保留地把知識傳授給青年職工。
記者日前走進中國一重水壓機鍛造廠的廠房采訪,劉伯鳴正在指揮操作手通過水壓機把燙得發紅的巨大鋼錠塑成軸、輥、筒等各類鍛件,這些鍛件將被應用到核電、石油、化工等重大國計民生領域。水壓機每一次鍛壓的時間、強度、角度,都分毫不差。
就在這間廠房,劉伯鳴帶領團隊突破外國技術封鎖,為中國核電鍛件制造擦亮了招牌。
劉伯鳴(右一)在廠房會議室內與工友討論生產作業事項(2022年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核電鍛件是核電機組建設的關鍵部件。彼時,核電鍛件制造是世界范圍內絕對的高精尖科技,也是我國急缺的關鍵技術。
“造出來,我們不僅能突破封鎖,更能降低成本,贏得廣大的市場!”劉伯鳴和工友們立志要為撐起中國制造業脊梁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支撐國家重要核電項目的關鍵部分,核電鍛件噸位大、質量要求高,制造工序相當復雜,從冶煉、鍛造、熱處理到機加工、無損檢測、性能檢驗……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將前功盡棄。
劉伯鳴帶著十幾個人吃住在單位,進行夜以繼日的技術攻關。在水壓機鍛造廠車間里,加熱爐內最高溫度可達1250攝氏度。高溫炙烤下,劉伯鳴常常大汗淋漓,有一天下班他發現當天體重減了好幾斤。
揉著面團反復模擬鍛件形狀、深夜兩三點打電話和技術人員討論模擬結果、反復計算板坯厚度和直徑……劉伯鳴“著了魔”,在火花和熱浪的“陪伴”下修煉著“鐵上繡花”的功夫。
終于,當重錘最后一次落下,碩大的錘頭精確地控制著鍛件的每一絲形變,核電鍛件一次鍛造成功!劉伯鳴和工友們首創了同步變形技術,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
隨之而來的,是一段凱歌頻傳的日子。世界最大715噸百萬千瓦整鍛低壓轉子、“華龍一號”主泵泵殼鍛件、三代核電蒸汽發生器水室封頭……伴隨著一項項成果產生,劉伯鳴團隊也探索出了劉伯鳴不同步走步法、關鍵點控制法等核電鍛件制造技術,保證鍛件制造一次合格。
近年來,劉伯鳴團隊已設計創新課題86項,研究成果為中國一重降本增效2億元以上。中國一重制造的鍛件遠銷國內外,鍛件制造水平邁向世界前列。
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榮譽稱號、第五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這些年,榮譽紛至沓來。劉伯鳴說,培養接續奮斗的大國工匠,是他的迫切心愿,F在,“劉伯鳴技能大師工作室”會定期開展業務研討,“傳幫帶”蔚然成風。
“創新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去觀察,用心去琢磨,就沒有什么咱攻克不了的東西!”接受完采訪,劉伯鳴又重新邁進重錘起落、鐵臂穿梭的廠房。那里記錄著他的創新與堅守,也見證著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壯大的火熱年華。
劉伯鳴,是共產黨員,是打鐵的人,更是“鐵打的”人。
陳玲玲:解讀“生命之書”
人類生命有許多奧秘,人類基因組中的長非編碼RNA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將人類的生命形式看作是一本書,科學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解讀這本生命之書的內容和‘創作’規律!标惲崃嵴f,“長度大于200個核苷酸的長非編碼RNA,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功能RNA生物大分子,其代謝的異常與很多人類疾病密切相關。它們數量繁多、類型各異,且不穩定,其產生、折疊與代謝的規律以及如何調控的分子基礎等都不明確,因此被稱為人類基因組的暗物質!
陳玲玲(左一)在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實驗室和學生們交流(2022年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今年44歲的陳玲玲是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
陳玲玲說話語速很快,十分干練;惜時如金,是她一貫的工作狀態。在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實驗樓里,她的辦公室正對著器皿林立的實驗室。十年前,她義無反顧回國組建團隊,在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與國外同行展開競賽,將青春和汗水揮灑在這方小小天地間。
每個小小的細胞含有數以百萬計的、維持生命運轉的大分子,其中包括神秘的長非編碼RNA。如同天文學家艱難探索神秘宇宙一般,陳玲玲對生命微觀世界的探究也充滿挑戰。
“研究重要和前沿的科學問題,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不拘泥于現有研究手段,要有創新和突破!标惲崃嵴f。
陳玲玲在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實驗室工作(2022年9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秉持這種科學精神,她帶領實驗室團隊通過艱苦摸索和不懈努力,獨辟蹊徑,創建了長非編碼和環形RNA研究技術體系,在揭示其生成規律、作用機制以及與人類疾病的關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拓展了新的研究領域。
“小胖威利綜合征”是高發遺傳缺陷基因疾病,每一萬到兩萬個新生兒中,就可能出現一個“永遠吃不飽”的小胖娃娃。陳玲玲研究組發現了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在“小胖威利綜合征”患者中缺失,可作為潛在的診斷標志物,為及時干預疾病的發生提供了可能。
她帶領團隊成員還發現了環形RNA在自身免疫病患者中(如紅斑狼瘡)表達降低。引入環形RNA可以降低患者來源細胞的異常免疫反應,提示環形RNA可以作為新型RNA藥物。這些發現被國際認可和廣泛引用。
“‘生命之書’非常神秘,我們不僅要讀懂它、解析它,最終還要努力讓它為人類的生命安全健康保駕護航!标惲崃嵴f。
陳玲玲還是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黨委委員,曾擔任多年基層黨支部書記。她表示,作為一名長期奮斗在一線的科研工作者,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光榮而神圣,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
“站在科研前沿,要敢于領跑創新,勇于向上攀登,不斷探索未知領域。做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是我們這代中國科研人的使命!标惲崃嵴f。
于吉紅:努力走在科技最前沿
利落的短發、得體的套裝,交談時柔和淡定,眼前的于吉紅給人干練的印象。為學生指導實驗、修改論文、授課,和團隊成員討論項目進展,主持和參加學術會議,作為國際學術期刊的編輯處理稿件……對于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于吉紅而言,每天從早到晚忙碌工作,是一種常態。
于吉紅在實驗室內做實驗(2022年8月16日攝)。新華社發
“我一直從事分子篩納米孔材料的研究。分子篩是用來篩分不同分子的材料,被廣泛應用于工業催化、吸附分離和離子交換等領域!庇诩t說。30余年來,她潛心研究,不斷創新,在分子篩材料的創制及其基礎應用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產生重要國際學術影響,推動了我國分子篩科學研究的進步和發展。
在科研這條道路上,從不會一帆風順,于吉紅也經歷過許多艱辛。20世紀90年代,隨著各類新生材料崛起,分子篩這個傳統研究領域一度處于瓶頸低谷期。于吉紅堅定選擇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學這一極具挑戰性的研究方向,致力于分子篩材料的定向合成。不少人都勸她改換熱點方向,否則很難出成果,但于吉紅一直堅守。
為了實現分子篩的定向合成,她帶領團隊下苦功夫,通過查閱海量文獻在國際上率先創建了分子篩合成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她在國際上較早地提出以理論模擬、數據挖掘和高通量實驗相結合指導分子篩定向合成的策略,實現了我國在分子篩新拓撲結構類型創制方面零的突破。2016年,她帶領團隊又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羥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篩成核的晶化機制,為分子篩材料的高效及綠色合成開辟新路徑。
盡管已經取得很多成就,于吉紅沒有停下繼續求索的腳步。她身體力行地告訴學生們,不能為追逐熱點而跟風,只要自己有強壯的根基,并通過不斷的學科交叉,就能催生出新的原創性成果!拔覀儑L試通過跨學科交叉研究,突破對分子篩材料的原有認知,將分子篩的應用極大地拓展到儲能、光電、傳感等領域!奔执髮W化學學院博士后王天雙說。
“這是我們研發的全新柔性固態鋰空氣電池,只有0.33毫米厚,可以隨意彎折,在柔性電子產品中具有重要應用前景!庇诩t手拿一張“紙片”,向記者展示。2021年,她帶領團隊首次開發出一種基于分子篩薄膜的全新固態電解質材料,該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有力推動我國在固態金屬空氣電池領域的進步。
勤奮是形容于吉紅的又一個關鍵詞。今年除夕她都在實驗室,邊吃盒飯邊與大家討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分子篩基礎科學中心的籌建事項?蔁o論多忙,學生的事都被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她每天都和學生討論工作,開啟大家的創新思路。學生們說,老師在電腦前逐字逐句討論修改論文的身影,讓他們難忘……迄今,于吉紅已培養博士70余人,40余人晉升為教授或副教授,涌現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化學化工杰出女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于吉紅獲得了很多榮譽,她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是普通教師、科技工作者,一名共產黨員!
于吉紅(左二)在指導學生(2022年8月16日攝)。新華社發
繼當選十九大代表之后,今年于吉紅又光榮當選二十大代表!拔視M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四個面向’,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庇诩t說。
簡 介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成立于2015年6月14日,是經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批準的直屬志愿者團隊,經遵義市民政局批準注冊登記的公益性、群眾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現有團體會員單位9家,會員150余人,志愿者80名。2016年12月25日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52名。支部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戰斗堡壘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協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目前,協會有分支機構3處: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播州區聯絡處(負責播州區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湄潭縣聯絡處(負責湄潭縣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務川縣聯絡處(負責務川縣工作)。內設機構10個部門:辦公室、組織部、宣講團、理論研討部、對外聯絡部、經典誦讀推廣部、家風家教工作部、中醫養生文化推廣部、知行藝術團、志愿事業服務部(上善若水助困團)、另有10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教、經典誦讀)推廣站。 本會宗旨: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遵義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領導下、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部、國家語委下發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民政部、全國婦聯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開展美德文化進社區、校園、機關、企業、監獄、部隊;主辦具影響力的大型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講壇;廣泛開展志愿公益服務活動,踐行中華美德;每周日下午堅持開設公益講課,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協會至成立以來,為遵義精神文明建設作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2018年,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榮獲2018年全國社科組織“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20年,貴州省社科聯曾到我會考察,擬授予貴州省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7月,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黨支部被北京路街道黨工作委員會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21年12月,我會被遵義市精神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共青團遵義市委推選為“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協會湄潭縣聯絡處已被湄潭縣委宣傳部授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21年國際志愿者日,湄潭縣聯絡處獲得了市級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獎,獲得縣級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獎、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獎。 本會的理念是:傳中華美德文化,做上善若水之人;燃燒自己,溫暖他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本會的業務范圍:開展美德文化交流學習、公益師資培訓,開展美德文化教育、志愿公益活動,開展家風家庭教育,興辦公益企業。 現辦公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遵義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82 1212 8998 182 8512 1401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2022年8月 業務主管單位: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 登記管理機關:遵義市民政局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