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15時22分迎來寒露節氣。
此時節,寒露如玉,夜涼似水,草木之間,生出瑩瑩一地露水。天寒,深秋已至,我們需要更多的溫暖在心,在歲月的甬道上留下滾燙的印記。
寒露·一隅
執一筆純真,畫一隅煙火,贈你一方生趣。
插畫《二十四節氣之寒露》
央視新聞《夜讀》X 水墨畫家皇小小特別呈現
天寒露重,望君珍重
寒露是一個成熟而又內斂的節氣,此時已褪盡了夏的喧囂和聒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焙兜臍鉁,比白露時更低,地面露水更多,觸手冰涼,快要凝結成霜了。
古人特別喜歡用露水來表示秋的深淺。這一天,看到露水濃重的海灘突然出現很多土黃色蛤蜊,而此前成群飛往大海、在海面上盤旋的黃雀,都集體不見了,便以為黃雀變成了蛤蜊,因為它們身上都留有相同的條斑紋。
“雀化為蛤”究竟是古人的思稚見拙呢,還是對“歸隱田園”的一種超級隱喻?
走在樹下和林子里,再也聽不到蟬聲了。落葉如蝶,間或能看到螞蟻在啃拖甲蟲的尸體!捌咴聴,八月梨,九月柿子紅了皮!憋L在這個時候最宜人,風里滿是黃豆的味道、紅辣椒的味道、鮮花生的味道,還有河灘地里一壟壟山芋的味道。
籬邊墻腳的雞冠花,頂著通紅的穗狀花序,肉乎乎的,扁平而厚軟,像盛裝的鳥冠,又像倒呈的掃帚。
這是一年中極好的時光,神清氣爽,精力充沛,是該額外加緊做點兒什么。
古時有文化人多不愿待在家,總是在路上,濕衣愁雨,小酒兩杯蒼茫,留下了太多跑路的詩詞文章。一枕山水半枕黃粱,除了為功名外,還有就是游學交友侃大山。人在他鄉,就算回一趟家,菊花酒喝過,還是要上路的。
在江南,等候他們最多的,將是走不盡的石拱橋,生滿綠苔,翠蘿披拂!斑h憶天邊弟,曾從此路行!边@樣的橋,你加蓋過腳印,他加蓋過腳印,古人加蓋過,后人仍將加蓋,一路蓋去,纏繞青山峽谷。
秋天里在外行走,碰到最多的就是菊科的花兒,它們幾乎是熱熱鬧鬧地陪伴一路,菊花腦、黃鵪菜、百日草、絨毛草,還有雛菊,植株高高矮矮,有的熱烈昂揚,有的溫柔乖巧。
一大片聚族而居的野芹,綠莖頂梢皆擎一枝傘狀花,白花花一片。要是湊近細看,會聞到一股微酸的類似話梅糖的味道,吸引許多蜜蜂和黑衣的豆娘飛來飛去。
有時走在山道上,沿途也有它們的蹤跡,只不過稀稀疏疏,是少許落單的野芹在齊腰深的草叢里努力舉著傘花,那種清明、清透的白,襯托著荒野異常岑寂。山一程,水一程,要是走到一處開滿簇簇紅蓼花的渡口,夕陽映著飄絮的蘆花,羈旅鄉愁,會不會被拉得韌長韌長?
黃葉飄飄,金風送爽。放縱不羈的晉人張季鷹,在那個遙遠深秋里,忽然思念起家鄉的鱸魚膾,便吟道,“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边@個“真正的吃貨”,到底還是熬不住,腳底一抹油,呔,告辭了,回鄉吃鱸魚解饞去!
秋風落葉,最易勾起口腹之思啊。
寒露·三候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
一候鴻雁來賓: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此時是最后一批,古人稱后至者為“賓”。
二候雀入水為蛤: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想象飛物化為潛物,是古人感知寒風嚴肅的一種說法。
三候菊有黃華:“寒露百花凋”,但菊花偏偏在寒露時盛開。所謂“滿城盡帶黃金甲”,菊花之盛可窺一斑。
寒露·賞心樂事
秋雨梧桐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蔽嗤o疑是秋天最浪漫的樹,寒露風過,一地的梧桐是一地光陰的靜和,逢著秋雨又是一番別樣的滋味。
山楂滿枝
在山林清冷的寒秋,熟透的山楂是一抹重彩。此時節,山楂酸甜正宜,裹糖后便又成了另一道經典的美食,糖葫蘆。一串灼灼如火的糖葫蘆,可以串起多少人孩童時期最美最甜蜜的回憶呢?
菊花傾城
人間有菊是清歡。秋已深,切莫再錯過賞菊的好時機。菊花團團燦燦盛開,可悅眼目,可做菊花糕以慰胃腸,還可學《紅樓夢》的姑娘們,設螃蟹宴,詠菊花詩,吃得歡喜盡興時,喝一口解膩又解腥的菊花酒,敬友情日子的長長久久。
好“柿”成雙
寒露過后,紅彤彤軟糯的甜柿更添了一層喜氣,帶著山野特有的秋韻與秋霜,美美地咬上一口,清甜脆爽,是獨屬這個季節的美味。閑來無事,也可登高去山中看看一樹樹火紅的柿子,與自然的熱情打個照面。
圖 | 視覺中國
寒露·草木人間
霜染紅葉
蟬噤荷殘
夜涼如水
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寒露習俗知多少
寒露時節,不僅天氣涼了,雨水少了,日照也少了;B草蟲,該飛的飛了,該睡的睡了;該謝的謝了,該歇的歇了。但農民們還沒歇。我們經常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但實際上秋天既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
秋天首先是忙著收,有的早一些,是“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有的晚一些,是“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人們忙著收,“寒露到,割晚稻”。收完了,還要翻地,“寒露霜降,耕地翻土”。還要打場,還要晾曬,“寒露割谷忙,霜降忙打場”。
收曬之后,又是新一輪的播種。二十四節氣起源的黃河流域地區,寒露節氣是冬小麥播種的標準時間節點。冬小麥每年重復著寒露種、芒種收這樣的循環。所以寒露對于節氣起源地區而言,是冬小麥的“落地”節氣。
中原地區的諺語是:“寒露時節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當然,隨著氣候變暖,冬小麥播種的時間有所推延。例如從前華北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但現在,往往是“小麥點在寒露口,點一碗收一斗”。
蘇軾寫道:“露寒煙冷蒹葭老,天外征鴻寥唳(lì,鳥鳴)!甭端兝淞,煙氣變涼了,蘆葦也不開花了。天邊的鴻雁,聲音凄清而高遠。但鴻雁只是匆匆過客,過了寒露便了無蹤影。人們錦書遙寄的心愿,再也難以通過鴻雁傳書的方式實現了。而在鴻雁漸遠的同時,是蟬噤荷殘的景象。
鳴蟬沉默了,荷葉凋零了。深秋時節,因為漸漸蕭疏殘敗的景物,人們稱之為老秋、窮秋,“窮秋九月衰”,似乎時光正在走向衰老。
“寒露霜降水退沙,魚落深潭客歸家”,從秋分物候的“水始涸”,到立冬物候的“水始冰”,一切變成簡約而清凈。有人懷念曾經的繁盛,但也有人更享受深秋的這一份清凈自在。
杜牧詩云:“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登高望遠是重陽節重要習俗。寒露節氣經常在重陽節前后,宜人氣候也十分適合登山。因此,登高也漸漸成為寒露的習俗。我國北方氣候漸冷,南方也秋意漸濃,秋季的蕭瑟氛圍往往給人帶來傷感情緒。結伴外出游玩,登高遠眺,是保持良好心情的不錯選擇。
秋釣邊
寒露節氣到來前后,天氣告別炎熱,陽光和煦,正是出游好時節。這段時期降溫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使得魚兒游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所以有“秋釣邊”之說。
寒露時節,氣溫由涼爽轉為寒冷。民間有“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在北方地區,寒露節氣前后,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成為寒露時令小食品。
飲菊花酒
寒露時節,正是菊花盛開時。有些地區有用菊花酒除秋燥的習俗。菊花酒是用菊花加上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愛菊成癡的陶淵明一首《飲酒》詩中有這樣幾句:“秋菊有佳色,裛(yì,沾濕)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卑颜粗端木栈ㄅ菰诰评,那遺世獨立的真情更為濃深。
秋意漸染漸濃,
淺酌一杯季節的陳釀,
倒也醉了流光一場。
這樣美的秋日,
帶著從假期中積蓄的力量,
開啟年終歲尾一闋新的詞章吧!
簡 介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成立于2015年6月14日,是經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批準的直屬志愿者團隊,經遵義市民政局批準注冊登記的公益性、群眾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現有團體會員單位9家,會員150余人,志愿者80名。2016年12月25日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52名。支部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戰斗堡壘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協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目前,協會有分支機構3處: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播州區聯絡處(負責播州區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湄潭縣聯絡處(負責湄潭縣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務川縣聯絡處(負責務川縣工作)。內設機構10個部門:辦公室、組織部、宣講團、理論研討部、對外聯絡部、經典誦讀推廣部、家風家教工作部、中醫養生文化推廣部、知行藝術團、志愿事業服務部(上善若水助困團)、另有10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教、經典誦讀)推廣站。 本會宗旨: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遵義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領導下、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部、國家語委下發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民政部、全國婦聯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開展美德文化進社區、校園、機關、企業、監獄、部隊;主辦具影響力的大型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講壇;廣泛開展志愿公益服務活動,踐行中華美德;每周日下午堅持開設公益講課,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協會至成立以來,為遵義精神文明建設作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2018年,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榮獲2018年全國社科組織“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20年,貴州省社科聯曾到我會考察,擬授予貴州省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7月,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黨支部被北京路街道黨工作委員會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21年12月,我會被遵義市精神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共青團遵義市委推選為“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協會湄潭縣聯絡處已被湄潭縣委宣傳部授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21年國際志愿者日,湄潭縣聯絡處獲得了市級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獎,獲得縣級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獎、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獎。 本會的理念是:傳中華美德文化,做上善若水之人;燃燒自己,溫暖他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本會的業務范圍:開展美德文化交流學習、公益師資培訓,開展美德文化教育、志愿公益活動,開展家風家庭教育,興辦公益企業。 現辦公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遵義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82 1212 8998 182 8512 1401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2022年8月 業務主管單位: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 登記管理機關:遵義市民政局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