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春林山莊,余村的第一家農家樂,我現在是這里的店小二!
來自埃及的“網紅”王慕林,在視頻里用流利的中文講述著浙江省余村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生態致富路。
過去十年,類似的脫貧致富故事在中國不斷發生。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睌登陙肀帧懊駷楸尽钡膫鹘y文化,決定了中國人始終追求整體性福祉,這也是當代中國消除絕對貧困、追求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根基。
資料圖:2021年6月27日,位于北京西單東南角的“全面小康”花壇吸引游客。中新社發 胡慶明 攝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中共最高領導人即作出承諾。
2021年,中國宣布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前十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過去10年,中國是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減貧戰略和理念與時俱進。
人人吃上“生態飯”的余村,去年底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王慕林的“老板”——春林山莊的創辦人潘春林,從礦山拖拉機司機變身余村鄉宿聯盟主席,幾乎每天都要向慕名前來的中外游客和求取致富經的人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正是這種令人信服的“點綠成金”,逐漸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在中國深入人心。
資料圖:2020年7月19日,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游玩。(無人機照片)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與此同時,科技賦能帶來的脫貧致富模式創新也是過去十年的顯著變化。
今年33歲的云南獨龍族人白忠平,在短視頻平臺網名“獨立松”,除了將獨龍族民俗風情等手機視頻發上網,還在直播中推銷草果、獨龍毯等特產。
白忠平能在大山里流暢地與網友直播互動,得益于5G網絡的高速發展。從中國最偏遠貧窮的山鄉之一,到5G+數字化小鎮,獨龍江鄉終成為萬千“網紅村”“直播村”“電商村”之一。
資料圖:2022年5月31日,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一名游客正在觀看當地婦女織布。中新社記者 康平 攝
衛星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0年,中國“胡煥庸線”以西區域夜光面積增加約55.3%,夜光總量增加約42.7%,其背后是西部地區電網加大鋪設、鄉級以上道路長度5年增加約64%、互聯網經濟增長活躍。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僅給普通民眾生活帶來變化,也蘊含國際認同的價值理念。譬如和余村一起入選首批“最佳旅游鄉村”的安徽西遞村,從一個欠發達村莊轉型為海內外知名鄉村旅游目的地,靠的就是探索在保護中活化利用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美麗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像西遞村等融傳統古建筑與田園風光于一體的景點“爆紅”,亦折射出步入小康社會的中國民眾整體需求層次的升級。在倉廩實、衣食足之后,能否妥善解決從“有沒有”升級為“好不好”的問題,成為中國新發展階段的民生新訴求。尤其是“Z世代”的年輕人,不僅僅滿足于日常生活需要,更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
資料圖:2021年7月16日,航拍安徽黟縣西遞古村落。(無人機照片)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坐在“北歐風”的白色帳篷下,持一杯手沖咖啡,在iPad上回復網友有關露營的咨詢,這是“小杭坑掌柜”鮑鑫的日常。這位曾在上海擔任企業高管卻辭職返鄉的浙江夏陽村村委會主任,推廣“精致露營”概念,將有“空心村”之稱的夏陽,打造成在“篷”友圈走紅的“江浙滬最美營地”。
露營、攀巖、登山、滑雪……這些曾經所謂的“貴族運動”,已經融入不少中國人的日常。其背后,既有生活品質的提升、民眾觀念的轉變,也有世界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把民生保護傘帶來的底氣。
資料圖:2022年7月23日,民眾在重慶廣陽島一處露營地搭起帳篷,享受夏日傍晚的愜意。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近十年,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4億,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增加到13.6億,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從91.8%提高至95.4%,十年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億人,2021年城鎮單位人員工資較2012年翻了一倍……
如今,有著14億人口的中國正在求解另一個課題——實現共同富裕。當下,民眾對幸福的要求已不僅是有錢、有閑,還要有健康、快樂、精神享受以及更加公平地享有各類社會服務。
這也是為何當前中國的共同富裕不僅僅聚焦于經濟增長,并非“唯收入論”或唯物質財富論,而是更強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致力于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領域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更高層次的發展問題。
按世界銀行標準,2021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已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但近幾年的基尼系數始終高于0.4的國際警戒線。這是中國當前不可忽視的問題之一。
在國際局勢動蕩和世紀疫情疊加的不確定性下,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福利主義陷阱”“消費主義陷阱”等等,建立以人本價值觀為基礎的衡量共同富裕的多元價值標準體系,尚需更多“十年”來證明。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簡 介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成立于2015年6月14日,是經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批準的直屬志愿者團隊,經遵義市民政局批準注冊登記的公益性、群眾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現有團體會員單位9家,會員150余人,志愿者80名。2016年12月25日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52名。支部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戰斗堡壘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協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目前,協會有分支機構3處: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播州區聯絡處(負責播州區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湄潭縣聯絡處(負責湄潭縣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務川縣聯絡處(負責務川縣工作)。內設機構10個部門:辦公室、組織部、宣講團、理論研討部、對外聯絡部、經典誦讀推廣部、家風家教工作部、中醫養生文化推廣部、知行藝術團、志愿事業服務部(上善若水助困團)、另有10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教、經典誦讀)推廣站。
本會宗旨: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遵義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領導下、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部、國家語委下發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民政部、全國婦聯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開展美德文化進社區、校園、機關、企業、監獄、部隊;主辦具影響力的大型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講壇;廣泛開展志愿公益服務活動,踐行中華美德;每周日下午堅持開設公益講課,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協會至成立以來,為遵義精神文明建設作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2018年,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榮獲2018年全國社科組織“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20年,貴州省社科聯曾到我會考察,擬授予貴州省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7月,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黨支部被北京路街道黨工作委員會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21年12月,我會被遵義市精神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共青團遵義市委推選為“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協會湄潭縣聯絡處已被湄潭縣委宣傳部授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21年國際志愿者日,湄潭縣聯絡處獲得了市級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獎,獲得縣級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獎、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獎。
本會的理念是:傳中華美德文化,做上善若水之人;燃燒自己,溫暖他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本會的業務范圍:開展美德文化交流學習、公益師資培訓,開展美德文化教育、志愿公益活動,開展家風家庭教育,興辦公益企業。
現辦公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遵義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82 1212 8998 182 8512 1401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2022年8月
業務主管單位: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
登記管理機關:遵義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