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聯系我們
歡迎訪問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官方網站 (2015-9-13)
當前位置:首頁>文章>助人為樂模范

助人為樂模范

第八屆全國助人為樂模范

2022年5月19日  閱讀次數:797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15名)

萬佐成、熊庚香(女)夫妻 萬佐成系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石泉村村民;熊庚香系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石泉村村民


萬佐成,男,漢族,1954年7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石泉村村民;熊庚香,女,漢族,1956年3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石泉村村民。二人系夫妻。

“爐子燒起來了,火就不能滅!比f佐成夫婦在醫院旁邊一條小巷里開辦了一家“愛心廚房”,十八年如一日,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家屬提供鍋碗瓢盆、爐灶煤火、油鹽醬醋,象征性地收1塊錢成本費,只為讓病人吃上熱氣騰騰的“家的味道”。全年365天的忙碌無休、執著堅守,源自他們內心的善良。

一爐“多余的火”,給因病陷入困境的家庭獻上愛心。2003年,萬佐成夫婦在江西省腫瘤醫院旁邊的石泉村,支起一個煤爐,售賣現炸的油條、麻團。夫婦倆至今還清晰記得一個場景:一天早上,他們炸完油條后,爐火還挺旺。一對四十來歲的夫妻,推著自行車走來,車上坐著一名十來歲已截肢的孩子!袄习,你們爐子里剩下的火,可不可以讓我們炒個菜?我給你點錢。孩子在醫院治病,就想吃媽媽做的菜!睅е煅实恼埱,讓萬佐成夫婦聽得鼻子發酸。他們二話不說,連忙騰出爐灶,拿出鐵鍋和調味品:“你們來炒吧,這是多余的火,不要錢!”正是這爐“多余的火”,讓萬佐成夫婦意識到,可以為那些家庭做些什么。從此之后,“多余的火”便在病人家屬間傳開了。

一條“暖洋洋”的巷子,成為病人及家屬撫慰心靈的溫馨港灣。為了讓病人家屬隨時能夠炒上菜,即使在非就餐時間,“愛心廚房”也始終有幾個爐灶燒著煤,冒著熱騰騰的水汽。有了萬佐成夫婦的付出和奉獻,這條暖心的巷子成為很多人治病過程中的溫馨港灣。

一面“有故事”的墻,成為萬佐成夫婦繼續前行的精神動力!皫偷搅瞬∪宋覀兙烷_心!比f佐成夫婦的事跡感動了大家、溫暖了社會。許多人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在墻上,邀請夫婦倆日后有機會去他們家鄉做客。一年年春去秋來,墻壁上已經寫滿了筆跡不一的電話號碼,每一個號碼背后,都是一段暖心的回憶。

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當選“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王蘭花(女,回族)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王蘭花熱心小組黨支部書記


王蘭花,女,回族,1950年6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王蘭花熱心小組黨支部書記。

王蘭花退休后,成立“熱心小組”志愿服務隊,照顧社區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關心百姓瑣事,解決鄰里糾紛,年逾古稀依然奔走在志愿服務第一線,成為社區居民信賴的“熱心大媽”。

2004年退休時,王蘭花在裕西社區居委會已經工作了20年!叭送诵萘,思想覺悟不能休!遍e不住的王蘭花主動聯系6名離退休干部和愛心人士,于2005年成立吳忠市首個社區志愿者服務小組——“王蘭花熱心小組”。熱心小組堅持“弘揚雷鋒精神、服務奉獻社會”宗旨,開展接待群眾熱心、調查了解細心、教育疏導誠心、調解糾紛耐心、處理問題公心的“五心服務”,為社區居民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社區的事情繁雜瑣碎,“熱心小組”就通過日記把居民反映和要解決的事情記錄下來,誰家的暖氣壞了,誰家的下水道堵了,哪里的衛生沒人掃了……一件一件落實。多年來,不知不覺中已積累了10多本特殊的“日記”。

2008年,利通區金銀灘鎮團莊村一名不到6歲的孩子被診斷患有白血病。孩子的父母湊不夠醫療費用,聽說有“王蘭花熱心小組”,他們心中燃起了希望,找到了王蘭花。王蘭花帶頭捐款,還聯系當地電視臺、報社等,發動社會力量捐助,最終孩子得到了救治。有一次,王蘭花得知社區里一位居民下崗后外出務工,80多歲的老母親和10多歲的孩子留守在家。她就一邊發動志愿者義務照顧這一老一小,一邊為老人爭取公益資金、申請城市低保。這位居民返鄉后聽說了熱心小組的善舉,感動之余主動加入獻愛心行列,承擔起照顧社區兩位孤寡老人的任務。王蘭花和熱心小組成員悉心照料著社區的孤寡和獨居老人,定期為他們洗澡、剪指甲、拆洗被褥,時常幫他們買菜買藥、送吃送喝。每當群眾上門找到王蘭花,讓她幫助解決矛盾糾紛,她總是竭盡所能、真誠公道。她常說,調解關鍵要公道,我不能對不起大家的信任。

王蘭花被授予“七一勛章”,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全國優秀志愿者等稱號。


王綬琯  生前系北京天文臺原臺長、名譽臺長,中國天文學會原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綬琯,男,漢族,1923年1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國家天文臺名譽臺長、北京天文臺原臺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綬琯是我國天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射電天文學開創者。1999年,他倡議并聯合錢學森、王大珩、路甬祥、白春禮等61位著名科學家創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組織5萬多名中學生先后參加俱樂部科研活動,一些學生已成長為國際科學前沿領軍人物。

“執手巡九天,創國家重器日月同鑒;運籌澤八方,掖百年英才時代擔當”,在九十八載的人生中,王綬琯始終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在天文學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還甘為人梯,為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拼盡全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93年,紫金山天文臺將3171號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他研究一輩子星星,也成為帶領無數中學生走進科學的“啟明星”。

20多年中,王綬琯為俱樂部發展四處奔波。為解決經費問題,他捐出稿費;身體虛弱無法行走,他讓女兒用輪椅推著去參加俱樂部活動;即便躺在病榻上,自稱“眼睛、耳朵都開始罷工”,他仍關心著俱樂部的未來。

經過22年的發展,俱樂部基地校由最初的4所發展到31所,共有721位導師和5萬多名中學生參加俱樂部科研活動,其中3100多名中學生走進278個重要科研團隊及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平均為期一年的科研實踐活動。

一批俱樂部早期會員已嶄露頭角,成為國際科學前沿領軍人物。他們中,有3人入選我國“青年千人計劃”,在中科院等單位領銜科研團隊;有的在國外建立獨立科研實驗室;有的成長為高性能集成電路芯片設計領域知名專家,在國際學術界和工業界有影響力;有的作為計算機視覺和認知科學專家,成為國內首次推出無人駕駛卡車方案的獨角獸企業創始人;有的是國際生物物理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入選福布斯雜志亞洲30歲以下杰出人才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中國科技青年榜……

王綬琯榮獲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等稱號,被授予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備人才培養終身成就獎、“北京榜樣”特別獎。


余善偉 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志愿服務聯合會會長


余善偉,男,漢族,1974年5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志愿服務聯合會會長。

他是許多孤困老人心里的“兒子”、貧困孩子眼里的“爸爸”、商城縣為人稱道的好人。他為公益事業默默奉獻十余載,用一人之善行,帶眾人之善為,助萬家之幸福。在他的引領下,全縣注冊志愿者近7萬人,累計服務群眾40萬人次。余善偉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與人為善、扶貧濟困、尊老愛幼的德善精神。

余善偉是一名農家子弟,父親早逝,家境貧困,18歲就放棄學業,憑著不服輸的精神和樂于助人的品質,在商海闖出一片天地。重返家鄉后,他飲水思源,竭盡全力回報社會。他先后拿出100多萬元,為老人們建養老院,為貧困家庭建“幸福居”。在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后,他先后拿出120萬元,在30多個貧困村開展扶貧活動。

2019年5月,余善偉當選商城縣志愿服務聯合會會長。一上任,他就開展了“五個一百”志愿服務項目,即每年“慰問100名貧困老黨員、100名貧困下崗工人、100名孤寡老人、100名留守兒童和打掃100條背街小巷”。他向商城縣紅十字會捐款逾440萬元,成立“社會扶貧專項救助金”,幫助困難群體?箵粜鹿诜窝滓咔槠陂g,他不僅自己捐助抗疫資金,還積極組織愛心企業和人士捐款。

一路走來,余善偉最牽掛的還是貧困學生。2015年,他啟動志愿服務項目,為60名孤貧少兒每月提供400元生活費直到他們18歲,他成了這60個孩子最親的“余爸爸”。2018年,他舉辦愛心助學活動,拿出500萬元設立“菁英勵志獎”,鼓勵那些考入高等學府的學子們。

余善偉榮獲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省社會扶貧先進個人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中國紅十字博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完德尖措(土族)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熱貢龍樹畫苑畫師、青海省一級民間工藝師


完德尖措,男,土族,1983年7月生,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熱貢龍樹畫苑畫師、青海省一級民間工藝師。

完德尖措苦心鉆研唐卡繪畫技藝,畫作蜚聲海內外。他自掏腰包資助170名貧困學徒,弘揚傳承民族文化。他助力脫貧攻堅,熱心幫助困難群眾,義務為169名藝人銷售唐卡畫作,帶動解決500多戶貧困戶的就業問題,被稱為“熱貢的人民藝術家”。

他捐資助學,弘揚傳統文化。完德尖措所在的同仁市熱貢龍樹畫苑,是一家以“畫苑+農戶+基地”為經營模式的民營企業,同時也是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命名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多年來,完德尖措先后指導并培養的熱貢唐卡藝人多達528名。2010年以來,他自掏腰包每年投入200萬元,為貧困學員提供免費學習、吃住補助,為弘揚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貢獻。

他四方奔走,播散愛心。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藝人作品滯銷,有的家庭收入幾乎為零。完德尖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當即和家人一道拿出50萬元幫扶困難群眾。為了繼續打開銷路,他來回往返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聯系業務,幫助銷售唐卡1300余幅,解決大家燃眉之急。此后,完德尖措通過積極爭取,幫助當地藝人與文化企業簽訂了常年購銷合同,帶動一大批本地群眾投身熱貢藝術產業,平均每戶每年增加收入5萬至10萬元。

他熱心公益,心系貧苦。因為熱愛“熱貢藝術”,他也深深熱愛著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群眾,從2014年起,完德尖措連續多年為孤寡老人、貧困家庭、村莊建設等捐款捐物,主動上門了解困難群體訴求,全力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受到了當地群眾的交口稱贊。

完德尖措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雙帶”農村致富青年先進個人等稱號。


張瑩瑩(女) 廣東省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主任


張瑩瑩,女,漢族,1989年8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主任。

張瑩瑩因罹患小兒麻痹癥,雙腿肌肉萎縮行動不便。2011年起,她投身助殘就業創業幫扶事業,9年來帶領團隊殘障者創辦4家社會組織、2家企業,幫助2700多名殘障者上崗就業。她身體力行地詮釋了自強不息、助人助己的精神內涵,被譽為“勇敢的雨燕”。

2016年,張瑩瑩和殘障朋友創辦慈善組織——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培訓、心理輔導等服務,在崗員工90%以上是殘疾人和殘疾兒童家屬。2018年,張瑩瑩帶領雨燕團隊負責運營位于深圳龍華的殘疾人創業就業基地“IC愛創空間”,為創業初期及有創業意愿的殘疾人提供資源鏈接、人員代招、法律咨詢、心理干預等服務,著力開創殘疾人多元化就業創業模式。在張瑩瑩的精心組織下,該機構共開展殘疾人就業創業技能培訓150余場,幫助2700多名殘疾人上崗就業,并成功孵化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深圳互聯心集團有限公司”等殘障者創業企業和社會組織共23家,探索出一條適合殘障人士就業的創新模式。

作為龍華區公共文明促進會會長,張瑩瑩積極開展各類志愿服務、公共文明促進活動,促進殘健融合。她帶領社區志愿者,組織實施殘疾人“演說家”志愿服務項目,鼓勵殘障朋友們走出家門、走進社區、走進企業進行勵志演講,至今已開展演講90多場,聽眾超過5000人。她還組織開展“春筍計劃”等助殘行動,為殘障者提供就業指導、創業服務、法律咨詢等服務,幫助殘障者提升職場能力,累計服務3萬余人次。

張瑩瑩帶領團隊連續3年赴深圳市對口扶貧地區廣西東蘭、鳳山、巴馬、羅城等地,組織開展“殘障者就業技能培訓班”,提供電商客服、直播帶貨、抖音制作等課程,幫助貧困地區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拓寬就業路徑,重拾生活信心。

張瑩瑩榮獲全國自強模范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張桂梅(女,滿族) 云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張桂梅,女,滿族,1957年6月生,中共黨員,云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她膝下沒有兒女,卻是170多個孩子的“媽媽”;她推動創建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級中學,讓越來越多的貧困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她傾心傾力幫助民族地區師生、困難群眾,將積蓄全部用于興教辦學、扶貧濟困。張桂梅用愛點亮鄉村女孩的人生夢想。

今年64歲的張桂梅,是一位從教40余年的資深老教師。2001年起,張桂梅一邊在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了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福利院創辦20年來,共計接收了172名孤兒,張桂梅一直義務擔任院長。她將每一個孩子都視如己出,教他們讀書識字,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長期從事教書育人工作和兒童福利院的管理經歷,讓張桂梅認識到貧困山區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其中女孩受教育的程度更低,她決心幫助更多貧困山區女孩走出大山。2002年起,張桂梅開始為這個“很難實現”的夢想四處奔走,爭取支持幫助。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建成。

學校建成當年便招收了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地區的100名女孩?蓻]多久,第一年招收的學生中有6人提出退學。如何留住山區的女孩子?她又開啟了艱難的家訪路。很多學生的家位于路況極差的山區,兩個假期里,張桂梅即便馬不停蹄也只能走訪一個年級學生的家,途中她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舊疾復發暈倒過,但她從未放棄,一條家訪路堅持了10多年。做通了思想工作,越來越多的女孩走進校園,用知識改變命運。建校以來,已有1804名貧困山區女孩走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為社會作貢獻。

張桂梅扎根和服務偏遠地區,模范踐行著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她經常自掏腰包給群眾治病、修路、建水窖,幫助群眾協調糾紛、化解矛盾、發展產業。她艱苦樸素,對自己近乎“摳門”,卻時時想著群眾,把工資、獎金甚至社會捐助的診療費累計100多萬元都捐出來,用在了興教辦學、扶貧濟困。2006年,云南省政府獎勵的30萬元,她全部捐給了一座山區小學用來改建校舍。

張桂梅被授予“七一勛章”,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當選“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榮登“中國好人榜”。


張菊香(女) 遼寧省金秋醫院名譽院長


張菊香,女,漢族,1938年9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金秋醫院名譽院長。

張菊香退休后組建“菊香愛心團隊”,帶領數十位醫療專家,走遍遼寧省14個市開展義診,為偏遠地區的貧困群眾送醫送藥送健康。累計提供免費診療服務4萬余人次,培訓鄉村基層醫務人員1300余名。

她積極投身志愿服務。上世紀90年代,張菊香牽頭組建了遼寧省第一家老年病醫院“金秋醫院”,為老年患者提供專業的醫療保健服務。2014年,她從院長崗位退休后,組建了“菊香愛心團隊”,181名志愿者中有33名主任醫師,是遼寧省醫療系統第一支專家志愿服務隊。由于義診對象大多居住在偏遠地區,在張菊香的帶領下,隊員們利用休息時間,早晨6點鐘出發,晚上七八點鐘才返回醫院,經常連續工作十三四個小時,為的是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炕頭上就能享受到免費的優質醫療服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張菊香積極籌集防疫物資,帶領團隊親自動手制作酒精棉球,聯系企業趕制口罩和防護服,印制宣傳材料等,并及時送到鐵嶺縣蔡牛鎮、盤山縣羊圈子鎮等16家偏遠鄉鎮衛生院,解決防疫物資緊缺的燃眉之急。

她悉心照顧老兵長者。從1982年接診第一位老紅軍鄧禹開始,到2020年9月送走106歲的老紅軍吳健和100歲的老紅軍張彩,張菊香先后為58位老紅軍和近百位百歲老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擔任金秋醫院院長期間,她還自掏腰包為外地老人送飯送菜、熬制中藥,為困難老人購買生活用品,為住院治療的老紅軍和百歲老人制作營養餐糊。

她暖心關愛孤寡老人。7年里,張菊香先后為121位貧困多病老人送醫送藥、送錢送物,幫助他們減輕病痛、改善生活條件。沈陽市法庫縣十間房鄉羅泉溝村有位大娘是抗美援朝烈士遺孀,雙目失明,唯一的兒子因車禍不幸身亡。當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張菊香對她進行跟蹤幫扶,每逢重要節日,張菊香都會帶上節日禮品和慰問金去看望她。

張菊香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張超凡(女) 吉林省超凡夢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張超凡,女,漢族,1992年3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超凡夢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張超凡出生時就失去了左臂,卻不妨礙她頑強拼搏,活出生命“完美”的模樣。她是百余家媒體專訪的90后創客校長,也是支教山區的年輕講師;她還參與發起社會組織和社區治理體系的改革創新,用英文向世界講述中國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典型故事。

大學畢業那年,年僅23歲的張超凡毅然放棄在北京保研的機會,返鄉創辦了一所藝術教育培訓學校,為知名學府輸入生源1000余名。為了讓更多青年感知榜樣的力量,2019年,張超凡與長春市綠園區委、區政府聯合打造“夢想小鎮”基地公益項目。該基地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長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至今已經招募1.2萬名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創立了新時代筑夢展廳、公益夢想課堂、青少年雙創基地,開放以來公益參觀量達5.68萬人次。

大學支教的經歷使張超凡心懷山區兒童。多年來,她累計為貧困地區捐資135萬元,資助患癌教師、殘疾人子女及自閉癥兒童超過400名。10年間,她走進部隊、高校及貧困山區,進行了700余場公益勵志演講,累計志愿服務時長1.28萬小時,線下受益人數達28萬人次,線上互動人數5000余萬人次。

她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將其書稿的稿費全部投入殘疾人無障礙創業基地建設。2018年,張超凡打造了萬余平方米無障礙創業場所,建成16個無障礙洗手間、電梯、坡道等,并聯合當地工會、團委、婦聯等相關部門,成立長春市綠園區殘疾青年創業孵化基地,至今已為46名家庭貧困和返鄉創業的殘疾青年提供免費創業場地及孵化服務,助力他們實現創業夢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張超凡通過基金會聯合并發動社會各界愛心力量,采取“零元管理費”方式,主動放棄原本可以依規收取的管理費用,共募集各類愛心物資及善款總價值超過890萬元,第一時間將醫用口罩、防護服、醫用酒精、手套鞋套及生活物資送至抗疫一線。

張超凡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最美志愿者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周永開 四川省達州市紀委離休干部


周永開,男,漢族,1928年3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達州市紀委離休干部。

周永開堅持離休不離志、離崗不離黨,長期在傳承紅色文化、保護生態環境、捐資助學、扶貧幫困等方面傳遞正能量,展現了一名老黨員“不忘初心、發揮余熱、老有所為”的良好風貌。

丹心不改,傳承紅色文化。1995年,周永開組織發起“巴山渠水共產主義運動友好學校聯誼會”,深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他以12所紅色學校的史實為藍本,拍攝《巴山教魂》電視教育專題片,編纂《熱血》系列叢書;在張愛萍將軍的母!F達州市通川區蒲家中學,自費建起“蒲家英烈園”,確立“熱血”紀念日,設立“熱血”獎勵基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他先后捐贈40余萬元,在家鄉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奇章中學、化成小學等12所學校倡導設立“共產主義獎學金”,已頒發20多屆,共獎勵師生1000余人。

義務護林,誓把綠色還巴山。離休后,周永開來到萬源市花萼山,與另兩名退休老同志自發組成義務護林隊,扎根花萼守山護林,一干就是20多年。在他的感召下,村民們主動加入義務護林員行業。20多年間,他在花萼山義務植樹造林1500多畝,硬是把荒山變成了綠林,這些山林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清風林”。2007年4月,花萼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慷慨解囊,把群眾當親人。1994年起,周永開帶領花萼山村民們修建通村公路,幫助最偏遠的項家坪村告別不通電的歷史;動員家人、朋友為貧困戶捐錢捐物,修繕破舊的校舍;引進經濟作物萼貝,使村民們平均每年增收4萬多元;先后資助10多名孩子上學,鼓勵他們好好學習走出大山。2008年汶川地震,他個人捐款、交納特殊黨費1.3萬元;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和老伴捐款10萬元;2015年以來,他3次交納特殊黨費20.7萬元,以行動詮釋了老共產黨員的淳樸品質。

周永開被授予“七一勛章”,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四川省百名優秀志愿者等稱號。


周維忠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儀征市供電分公司濱江業務所運維采集班副班長


周維忠,男,漢族,1969年11月生,中共黨員,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儀征市供電分公司濱江業務所運維采集班副班長。

23年來,周維忠用“可以享受國家用電減免政策”的愛心“謊言”,累計為1戶殘障家庭和15戶孤困家庭墊付電費12萬余元。他帶領黨員服務隊修危橋、裝路燈、直播帶貨,助力鄉村振興,不僅點亮村民家中盞盞燈火,更為村民送去了愛心,是村民心中的“光明使者”。

他是照亮孤困家庭的“一盞燈”。1998年夏天,周維忠來到一戶唐姓村民家中催繳拖欠的電費,看到唐家房屋破漏,老母親雙目失明,老婆、兒子都是智障患者,他便說政府出臺了“電費減免政策”,默默代唐家繳清每月可以免費用電15千瓦時之外的電費。從此,他又陸續幫扶了村里15戶孤困家庭,幫他們買米買肉、看病買藥、洗澡擦身、修繕房屋,送去物質關愛和精神慰藉,并為3位孤寡老人送去臨終關懷。

他是群眾貼心信賴的“一座橋”。周維忠從事村電工工作30多年,群眾滿意率100%。周維忠的抽屜里有150多本銀行存折,都是村民們托他保管并代為存錢、代繳電費的,每一本存折都是一份村民的信賴和囑托,估算價值有20余萬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周維忠是“臨時衛生員”,為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殘障家庭測量體溫、代買口罩;是“突擊隊長”,第一時間帶領黨員為村里的疫情監測點開展接電服務;是“愛心大使”,捐贈5000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他是引航黨員服務的“一面旗”。2011年6月,新城供電所成立了“周維忠黨員服務隊”。周維忠帶領9名隊員將供電區域進行劃分,每人承包一片,留下電話號碼,方便用戶聯系。周維忠黨員服務隊還幫村里修危橋、裝路燈,積極宣傳黨的惠農政策,幫助農戶直播帶貨、增加收入,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在沿江村落地落實。

周維忠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江蘇省道德模范、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都貴瑪(女,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牧民


都貴瑪,女,蒙古族,1942年4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牧民。

60多年來,都貴瑪養育了28名孤兒,是孤兒的草原額吉(蒙古語意為媽媽);她挽救了40多位產婦的生命,是草原產婦的“保護神”;她照顧身邊老幼、幫貧濟困,是草原愛心的傳播者,她被人們稱為草原最美的額吉。

上世紀60年代初,在周恩來總理和烏蘭夫主席的安排下,內蒙古自治區接收了3000余名上海及周邊地區的孤兒,牧民們親切地稱呼他們是“國家的孩子”。當年,都貴瑪只有19歲,還沒有結婚,來到保育院工作后,成了28個孩子的額吉。在腦木更蘇木保育院,她無微不至地照顧這些孩子,讓他們慢慢適應北方的寒冷。在蒙古包里,她把孩子們的床擺成圓形,自己睡在中間,晚上不論哪個孩子哭醒,她都能起身照料。白天忙得應接不暇,晚上經常衣不解帶,一旦有孩子生病,她還要騎馬奔波幾十里送孩子就醫!敖右粋、活一個、壯一個”,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都貴瑪的精心呵護,讓這28個體弱多病的孩子都被健康地送到養父母家中。

上世紀70年代的內蒙古草原,地廣人稀、交通不便,醫療衛生條件十分落后,分娩對于牧區婦女來說無疑是一道“鬼門關”。1974年,剛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都貴瑪,參加了旗醫院組織的產科培訓,并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區簡陋條件下接產的獨特方法,10多年時間里挽救40多位年輕母親的生命,迎接了一個又一個小生命。

都貴瑪不只心系草原,還將草原的愛心傳遞到其他需要幫助的地方。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主動聯系嘎查黨支部交納3000元特殊黨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先以黨員身份捐款1000元,后又向四子王旗紅十字會捐款5000元。

都貴瑪榮獲“人民楷!、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最美奮斗者等稱號。


曹鵬 上海交響樂團離休干部


曹鵬,男,漢族,1925年12月生,中共黨員,上海交響樂團離休干部。

從新四軍老戰士到交響樂普及的功臣,從著名指揮家到自閉癥孩子們最愛的“曹爺爺”,近一個世紀的光陰從未改變曹鵬奉獻與愛的堅守。作為新中國音樂指揮界的杰出代表,耄耋之年的曹鵬,仍全身心投入公益事業,不僅致力于交響樂普及,還堅持用音樂為自閉癥患兒及其家庭服務,用藝術滋養心靈、點亮希望。

1995年,70歲的曹鵬離而不休,放棄了很多專業樂團提供的職位,選擇與青少年在一起,挑起普及和傳播交響樂的重任。曹鵬作為眾多學生交響樂團的指揮、音樂總監和名譽顧問,無私奉獻,自掏腰包,帶領他們走出國門演出,取得多項國際第一。

2005年,曹鵬成立上海城市交響樂團。這個非職業樂團以服務社會為己任,不僅普及高雅藝術,更用音樂播撒愛心。在他的帶領下,城市交響樂團每年舉辦上海市“愛耳日”公益音樂會、“愛在城市·關愛自閉癥慈善音樂會”等活動,迄今為止,演出逾250多場,聽眾超53萬人次。

2008年,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與上海曹鵬音樂中心成立了“天使知音沙龍”——關愛自閉癥項目。曹鵬不計報酬,組織5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堅持13年用音樂為自閉癥患兒及其家庭服務。

2020年,曹鵬一家三代人捐資百萬元為自閉癥家庭成立“萬向曹鵬慈善信托”。隨后,推動上海市靜安愛之星社會監護服務中心為心智障礙者家庭等提供意定監護、監護監督服務。

曹鵬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助殘先進個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稱號。


崔崑,男,漢族,1925年7月生,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96歲的崔崑堅持愛心助學,行善救急。2013年以來,他和夫人捐資助學達1000萬元,幫助500余名青年學者成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第一時間交納100萬元特殊黨費,個人卻始終簡樸度日。

崔崑出生于山東濟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經歷過炮火連天的艱苦歲月,他深知貧困家庭孩子讀書不易,一心希望捐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一同向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款420萬元,用于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勉勵受資助的學生努力學習。2018年,崔崑夫婦向該獎項捐款180萬元,每年受資助名額增加到60人。2020年7月,崔崑夫婦再次向該基金會捐款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每年向133名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每人資助6000元。他說:“在我的有生之年,我會一直將愛心助學做下去,幫助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

除了資助貧困學生圓夢高等教育,崔崑還經常向同事朋友伸以援手。上世紀80年代,在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機械工程二系任教時,了解到部分老師生活困難,他拿出個人獎金,在學院里設困難互助基金,方便有急需的同事取用。2016年,為方便行動不便的老同志在校內看病和購物,華中科技大學籌劃提供“校內交通應急服務”等便民措施。他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捐贈一輛新轎車。

崔崑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捐贈的資金都是從工資、補貼及獎金等節省而來,自身則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他和妻子一直住在學校院士樓,家中電器早已使用多年,白色襯衣領口破了也自得其樂。65年黨齡、73年教齡,他以勤奮治學的態度彰顯大師之風,以慷慨解囊的善舉引導青年成長。

崔崑榮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崔崑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蔣誠 重慶市合川區隆興鎮玉河村村民


蔣誠,男,漢族,1928年12月生,中共黨員,重慶市合川區隆興鎮玉河村村民。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蔣誠英勇作戰榮立一等功。復員還鄉后,他深藏功名,隱于鄉野勞作三十六載,舉債帶領村民修通“致富路”,帶頭發展特色農業。從抗美援朝戰爭的火線到農村脫貧致富的一線,蔣誠始終用堅毅果敢和無私奉獻書寫著人生履歷,累累功勛詮釋著“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的諾言。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是殲敵尖兵,堅守火線重創敵軍。蔣誠1951年3月隨部隊入朝作戰,經歷大小戰斗400余次。1952年11月,蔣誠所在的志愿軍第12軍32團到達上甘嶺。在戰斗中,蔣誠身負重傷,右腹被打穿,腸子流了出來,他把腸子塞進肚子里繼續戰斗,以重機槍殲敵400余名、擊毀敵重機槍一挺,并奇跡般地擊落敵機一架,榮立一等功。

他是深藏功名的助人模范,舉債筑路無怨無悔。退伍返鄉后的蔣誠將戰場功勛深藏心底,在家鄉當起一名普通農民。1983年冬,當地決定修建鄉間公路,蔣誠主動請纓牽頭修路,且不領任何報酬。這條鄉道修到一半出現資金困難,蔣誠悄悄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2400元,補貼修路工程款。鄉道最終修通了,蔣誠個人雖身負債務,卻始終無怨無悔。直到1991年,蔣誠的兒子偶然得知此事,他被深深感動了,籌集資金幫父親還清債務,用實際行動支持父親的義舉。

他是發展產業的開路先鋒,帶頭行動助力脫貧。蔣誠所在的村子曾因多種原因,村民生活總體較為貧困。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號召退耕還林,蔣誠帶頭在自家田地里種上柏樹、柚子樹等,發揮引領示范作用。2014年,村里引進油橄欖種植,需要農民流轉土地,蔣誠帶頭將自家土地流轉出去,還主動協助村干部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幫助村民解決種植中的實際困難,如今油橄欖種植已經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

蔣誠榮獲重慶市最美退役軍人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版權所有

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3984979998    郵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備15014843號

官方微信
聯系我們
在線留言
全黄色免费噜噜|狠狠cao丝袜免费视频|最新在线黄片观看|毛片在线观看高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