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全國助人為樂模范(10名)
1.王福昌,解放軍總參謀部軍訓部北京第八干休所離休干部

王福昌,男,漢族,1915年12月生,中共黨員,總參軍訓部北京第八干休所離休干部。
在東北“三下江南”戰役的一次殲滅戰中,王福昌在零下4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潛伏一晝夜,左踝關節被嚴重凍傷,截去了左下肢,被定為二等甲級傷殘軍人。離職休養后,他一如既往地關心國家和軍隊建設,熱心公益事業,以支援西部建設、資助希望工程、交納特殊黨費等方式,先后累計捐款69萬余元。
百歲抗戰老兵王福昌出生在窮苦人家,參加過抗日、解放、抗美援朝等戰爭,經歷了百團大戰、延安保衛戰、四平攻堅戰、“三下江南”等戰役戰斗。離職休養后,他對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吃的是粗茶淡飯,常年穿的是七十年代老伴裁剪的滌卡上裝,家具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退休時買的,有的還是子女家里淘汰的。
王福昌對自己要求“苛刻”,但對國家和軍隊建設卻十分“慷慨”,先后6次為中國航天基金會捐款達40萬元;2013年“七一”前夕,在生病住院時,他還委托女兒交納特殊黨費10萬元;前些年,當他得知老家旱情嚴重,就千方百計與當地政府聯系,把5萬元錢捐給了河南省太康縣馬頭鎮;王福昌還先后捐款6萬元用于家鄉希望小學建設;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后,他又捐出2萬余元……2015年,他又滿懷深情地說:“如果我能活到建軍90周年和建黨100周年,還要將余下來的生活費全部捐獻給黨和軍隊!
2003年,王福昌老伴去世前,兩位老人聽說遺體可以做科研解剖使用,就商量著身后捐獻遺體?箲鹌呤苣昙o念日前,捐獻完10萬元后,王福昌的存款只剩下15元。
至2016年1月,累計捐款80萬。
2015年,王福昌因病住院,一直處于淺昏迷狀態,無法用言語表達!八恢闭f,‘只要我活著,就會一直捐’。也一直說物盡所用,就是使用物品到不能用,也包括他自己!
2.毛秉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離休干部

毛秉華(1929年1月-2018年7月23日),男,漢族,中共黨員,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離休干部,原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井岡山紅色文化教育學院名譽院長,被國防大學、同濟大學、南昌陸軍學院等數所大學聘為兼職教授。2018年7月23日,毛秉華因病逝世,享年90歲。
作為一位離休老干部,毛秉華堅持義務宣講井岡山精神,常年捐款救災、愛心助學,成為遠近知名的井岡山上“活雷鋒”。自1968年調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他始終重視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收集井岡山斗爭史料。離休后,更是一門心思撲在收集史料上,只身一人跑遍了湘贛兩省邊界各縣的農村,還到贛南、閩西、廣州、北京、長沙等地拜訪了32位老紅軍和紅軍后代,收集革命文物21件,掌握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毛秉華的心臟做過搭橋手術,但為將井岡山精神發揚光大,不顧家人的擔心和反對,走上了四十七年如一日的義務宣講之路。他義務作井岡山精神宣講報告1.5萬余場,每年講課300多場,聽眾累計達220萬人次。從不收取講課費用和任何禮品。
毛秉華的離休工資大部分用于義務宣傳所需的開支,并先后向汶川、玉樹等地震災區捐款8000余元,上交特殊黨費和設立公益事業基金共5.1萬元,累計捐款11萬余元;先后為井岡山市畔田、龍市等15所中、小學籌資1100多萬元,解決學校的危房改造、校舍擴建、道路暢通和安全飲水等問題;個人捐款和籌款,幫助180多位家庭貧困的大、中、小學生上學讀書。
3.嘎羅(藏族)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鹽井中學校長

嘎羅,男,藏族,1972年3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鹽井中學校長。
注重師德、愛生如子,善幫樂帶、扶貧幫弱,建立“貧困學生檔案”資助30余名學生完成學業;經常利用自己所學所長,熱心幫助職工和周邊農牧民,被稱為“愛心教師”。
1995年7月從事教學工作以來,他先后資助30余名學生完成學業,金額達10萬余元。工作之余,他經常翻山越嶺,步行數公里家訪,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建立“貧困學生檔案”。一次,當他得知一個學生考上青海師范大學卻上不起學時,立即步行15公里,趕到學生家中,把2000元錢交到學生手上。2005年至2008年期間,他從云南、四川等貧困地區招收15名孤兒在鹽井中學就讀,自己出資給這些學生購買學習用品、日常用品,還給他們零用錢。
嘎羅竭盡所能幫助他人。一次,正值秋收秋種季節,一戶人家只剩下一位70多歲的老人,老人家撥通了他的電話,他聞訊后,利用周末組織16名學生幫忙。17年里,他共幫助過18戶人家播種、收割。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教學心得介紹給其他教師,對新教師,他幾乎是全程協助。在他扶助下,5位教師成了教學骨干,8名班主任成了“班級管理能手”。
4.周麗娜,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鎮亞維勒克雙語幼兒園園長
周麗娜(女),漢族,1966年2月生人,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鎮亞維勒克雙語幼兒園園長。曾獲2014年中國最美鄉村教師稱號。
身為卡依拉克村中唯一的漢族人,周麗娜有幸成為這個維吾爾族鄉的一名漢族鄉村教師。她自創了一套興趣教學法:一節課只上15分鐘,其余時間讓孩子們輪流到講臺上表演,并將漢字寫在玩具上,讓孩子們帶上玩具做游戲,在游戲中認識漢字。被譽為“最美鄉村教師”。她常常把孩子們帶到鄉村田園,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學會漢語詞匯。周麗娜意識到,孩子們是她學習維吾爾語的最好老師。她說漢語,讓孩子們教她維吾爾語,她和孩子們能流利地用維漢雙語交流。
5.高君芷,國家電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訓中心離休干部
作為國網福建電力管理培訓中心的一名離休干部,1996年起,高君芷每年拿出1200元資助失學女童,捐資創辦“春蕾”女童班,累計捐款20余萬元,被譽為“愛心媽媽”。在她的感召和帶動下,國網福建電力管理培訓中心全體員工自發成立了“高君芷助學基金會”和“高君芷助學基金”青年志愿隊。兩年以來,基金會募集助學金7萬余元,資助了27名失學兒童和4名貧困大學生。
6.孔勝東,浙江省杭州公交集團駕駛員

孔勝東,男,1964年9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82年11月參加工作,先后做過機修鉗工、乘務員、駕駛員,現是杭州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第三汽車分公司28路3-9576號車——共產黨員責任車、杭州市勞動模范文明示范崗司機。
在年復一年的行車中,孔勝東始終堅持“熱心、真心、誠心、愛心、耐心”的服務宗旨。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乘客,他有的放矢地做好針對性服務工作。為了方便乘客,特別是外地乘客的出行,孔勝東在車廂里為乘客提供自己設計制作的沿線導游圖和車輛轉乘示意圖,“為民服務箱”里常備暈車等常用藥品、扇子、雨披等物品,為需要幫助的乘客排憂解難。
7.張寶,九鼎環球集團淮南分公司經理

張寶,男,漢族,1981年3月生,民建黨員,江蘇九鼎環球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淮南分公司經理。作為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庫志愿者,張寶不顧車禍后身體虛弱,依然為配型成功的韓國患者捐獻骨髓,大愛無疆的捐獻義舉成就中韓友誼一段佳話。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出訪韓國期間特地點贊張寶的義舉。
8.房澤秋,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街道貢院墻根社區居民

房澤秋 ,女,漢族,1960年9月生,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街道貢院墻根社區居民。
36年前(截止2015年),她將毫無血緣關系的癱瘓老人接回家中照顧,直至55歲華發已生,用自己的華美時光扮靚一位97歲老人的人生。
李玉柱是房家的老鄰居,一生未婚。1979年,李玉柱突發腦血栓,半身不遂。見老人沒人照料,房澤秋主動跑去照顧。當時她的同事于海也被她熱心助人的精神所感動,時常到醫院同她一起照顧老人。后來老人病情好轉即將出院時,當時只有19歲的房澤秋就與母親商量,在住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把老人接回家。1982年,房澤秋與于海結婚后,小兩口就將老人接到自己家里,更加無微不至地照顧起來。
9.文兵,海南子豪酒業公司三亞事業部業務員

文兵,男,漢族,1972年6月生,海南電池廠下崗工人。
文兵熱衷公益事業,投身地中海貧血癥防治公益活動近10年,兒子不幸夭折,他毅然捐獻遺體,自己也申請遺體捐獻,大愛流傳。
2005年,文兵的兒子文藝博被查出身患重型地中海貧血病,每個月都要花費5000元的醫療費。為了給兒子治病,文兵輾轉各地打工賺錢,但入不敷出,借債10萬余元。他深深地體會到地中海貧血癥對家庭及社會所帶來的不幸和沉重負擔,加入到地中海貧血癥防治公益活動中。他加入三亞市快樂志愿服務隊,并以兒子的名字“文藝博”注冊了天涯社區賬號,希望能以兒子的名義幫助不幸的患者。2014年6月,兒子文藝博因突發腦膿腫引發腦干腦炎去世,文兵在悲痛中毅然將兒子的器官和遺體捐獻給了紅十字會。
多年來,文兵一直致力于地中海貧血癥宣傳公益活動。2010年5月至12月,他自籌資金1.5萬余元,印制宣傳單5萬份,印制易拉寶和展架50幅、宣傳條幅50條、厲時210天,行程3000公里,走遍全省18個市縣,宣傳地中海貧血癥防治知識,普及防治常識。近年來,他累計發起和參與公益活動100多場次。2008年3月,他為雙腎衰竭和肺部糜爛病的貧困大學生麥婷婷募集了30多萬治療費。2010年7月他為地中海貧血癥患兒周慧菊募集36萬元的治療費。2006年至2010年,他和志愿者們為海南偏遠地區農村學校建立16間愛心圖書室,為3500名學生送去了大批的圖書和文體用品。
10.盛春德,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閆家鎮大張家村村民

盛春德,男,漢族,1938年9月生,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閆家鎮大張家村村民。
大張家村地處偏遠,通村通鄉路經常出現雪阻和淤泥堵塞等問題,村民出行不便。他義務修護村路,早出晚歸,不論冬夏,一干就是30多年,總計步行2.2萬多公里,運送土方近2.5萬立方米,被當地群眾稱為“村路愚公”。38年來,大張家村附近一條條平整的村路,記錄了盛春德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勞作和艱辛。附近15個村屯的村民也因為他的默默付出,方便了出行,得到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