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明中誕生了浩如星河的偉大詩人、作家、畫家,但唯獨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會心一笑”。在林語堂筆下,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新派畫家、偉大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假道學的反對派、瑜伽術的修煉者,是工程師、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書……
這位光風霽月、曠古奇才的樂天派一生中從未寫過“活法”二字,卻為何能成為“活法”說的集大成者?蘇東坡的“活法”究竟是怎樣的“活”,反映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近日,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曾明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活法”說是中國古典詩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話題。從學術史的角度看,詩學“活法”起源于何時何處?
曾明:中國詩歌的演變,是一個沒規矩、立規矩又修訂規矩,樹傳統又不斷突破傳統的過程。如果離開了詩學“活法”,中國詩歌也不會有由《詩經》而《楚辭》、從唐詩至宋詞元曲的變化發展。
考中國古代以“通變”為本質,以“詞達”為目標的詩學“活法”,來源于先秦,起源于趙宋。對于“活法”說的起源,幾乎古今同聲,都認為由兩宋之交的呂本中最先提出。
但“活法”說起于呂本中并非無疑之論,早在南宋就有學者對呂本中的學術淵源提出過探討,如“中原文獻之傳,獨歸呂氏,其余大儒弗及也”(《宋元學案》卷三十六《紫微學案》)。呂本中的“活法”說是否也得于“中原諸老”呢?我們認為呂本中的“活法”說無論從名稱還是內涵,都來源于北宋胡宿。
胡宿《文恭集》卷五《又和前人》詩云:“詩中活法無多子,眼里知音有幾人!痹撛娭小盎罘ā眱删,表達了胡宿對當時詩歌創作界和評論界的強烈不滿,比呂本中提出“活法”早幾十年。無獨有偶,胡宿之后的黃庭堅也有以織錦喻作詩之比。
胡宿“活法”說的出現原因有多方面,有對謝朓、沈約等六朝詩人有關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有對盛唐、中晚唐及李白、杜甫等互補的結果,同時還受到佛教“中觀論”和禪宗“但參活句,莫參死句”等教條的啟示,并包括了對同時代文人相關見解的吸收。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蘇東坡會成為詩學“活法”說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
曾明:宋人生唐后,開辟真難為。蘇東坡的詩文集中雖未發現“活法”二字,我們僅在其《東坡志林》卷八里看到“法活”二字,但這無礙他將胡宿提出“活法”說擴充拓展到極致,應用到極致。其正如惠洪評東坡等“用事琢句”云:“妙在言其用,不言其名耳”(《冷齋夜話》卷四,《四庫全書》本)。
2016年4月在四川眉山三蘇祠舉行“誦經典,習禮儀,拜三蘇”的活動。中新社發 張忠蘋 攝
在中國古代,文人每每苦于詩、詞、文、書、畫各體不能打通。其或如曹丕《典論·論文》中所論:“文非一體,鮮能備善”,亦如宋鄧肅云“古來散文與詩律,二手方圓不兼筆!
如果我們視通古今,就會注意到各種風格往往相輔互補,對立統一。如揚雄似“方”,司馬相如似“圓”;杜甫似“方”,李白似“圓”;韓愈似“方”,柳宗元似“圓”;唐朝李杜,詩好,散文則未能兼美,即便作文,也多是以詩入文,文如其詩,故稱他們為詩人。
而蘇東坡則相反,他力圖在詩文各體的打通上做嘗試,把一些新體或者舊體,通過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賦為文等做法,使新體更加成熟,舊體別開生面。方圓互補,意在法外,這才是詩學“活法”的真髓所在。
蘇東坡前后《赤壁賦》是“以賦為文”的代表作——賦當押韻,而《后赤壁賦》全篇幾乎未押韻;賦之句型以四六言為主,而《前赤壁賦》中優美的文字,簡直與散文無二。這樣的賦,在當時就受到了“一洗萬古”的評價。
2015年1月9日,中國美術館展出的狂草書法:《前赤壁賦》吸引參觀者。中新社發 劉憲國 攝
“活法”說的提出,為中國詩歌由“唐音”向“宋調”的轉變奠定了理論基礎。而蘇東坡的若干文學主張,如“八面受敵”與“以情理推之”,“彈丸脫手”與“兔起鶻落”,“無意為文”與“有為而作”,“隨物賦形”與“行云流水”,“以文為詩”與“以賦為文”,“以我觀物”與“自是一家”等,無一不是對“活法”說的最好實踐。
中新社記者:如何從詩學“活法”引申到蘇東坡的人生“活法”思考?蘇東坡的“活法”究竟是怎樣的“活”?蘇東坡的“活法”又顯現了中華文化怎樣的底色?
曾明:如果將“活法”局限在文論的狹義范疇,這未免誤解了“活法”。宋代之所以能一躍成為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其重要原因之一即這幾乎是一個人人言活法、時時言活法、事事言活法的時代,以至于周必大在《平園續稿》中有“誠齋萬事悟活法”之說。
今天,對“活法”說,我覺得應放置到更廣闊的空間、更大的傳統文化格局下重新審視!盎罘ā敝盎睢,既有“靈活”之意,也可以“存活”相詮,其觀念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辯證法的實質——一個“活”字,或曰一個“變”字。然而其“活”其“變”,又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皩W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彼侵袊幕腔鄣木珳时磉_。傳統與現代,老樹與新花,如何因“活”而“活”,是人類文化史上經久不衰的命題。
四川坊間有言:“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碧K東坡不僅將“活法”貫通于詩、文、詞、畫、書法甚至美食之中,還將“活法”說自然而然、淋漓盡致地實踐在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快意逍遙之中。
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其實這三州恰恰是蘇東坡最失意之時,可是他卻豁達地將其稱為“功業”,這里流露出東坡式的自信與達觀,也是我們中國人面對逆境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活法”。
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內的蘇東坡雕像。中新社發 張忠蘋 攝
蘇東坡一生,在詩文上達事達理達意,在行動上達到其一生所窮盡之“理性”“得事之真”和“見物之情”。有“情”是他與其他理學家最不同的地方。
當我們穿越歲月的厚重幕幔,不難發現,蘇東坡一生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瑰寶,特別是他重“活法”有溫度的詩文,細讀檢討,常思常新。這些并不是文字的排列組合,而是流淌的歲月生命。這或許是蘇東坡從宋朝走到今天,成為中華文化底色的原因。
如果我們要再進一步追問,蘇東坡的“活法”究竟是怎樣的“活”?那就是:以人為本,以情為本,而非以理為本,以法為本!扒椤被疃袄怼彼,“法”為“人”所創。故以法、理為本是“死法”;以人、情為本,才是“活法”。
受訪者簡介:
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曾明,西南民族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專家、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社科聯副主席。2013年10月至2019年4月曾任西南民族大學校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古代文學、文論,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代詩學‘活法’說考索”等4項,出版專著6部。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四川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摘編、轉摘、全文轉載。先后獲省部級一等獎6項、二等獎5項。
簡 介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成立于2015年6月14日,是經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批準的直屬志愿者團隊,經遵義市民政局批準注冊登記的公益性、群眾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現有團體會員單位9家,會員150余人,志愿者80名。2016年12月25日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52名。支部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戰斗堡壘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協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目前,協會有分支機構3處: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播州區聯絡處(負責播州區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湄潭縣聯絡處(負責湄潭縣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務川縣聯絡處(負責務川縣工作)。內設機構10個部門:辦公室、組織部、宣講團、理論研討部、對外聯絡部、經典誦讀推廣部、家風家教工作部、中醫養生文化推廣部、知行藝術團、志愿事業服務部(上善若水助困團)、另有10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教、經典誦讀)推廣站。 本會宗旨: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遵義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領導下、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部、國家語委下發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民政部、全國婦聯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開展美德文化進社區、校園、機關、企業、監獄、部隊;主辦具影響力的大型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講壇;廣泛開展志愿公益服務活動,踐行中華美德;每周日下午堅持開設公益講課,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協會至成立以來,為遵義精神文明建設作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2018年,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榮獲2018年全國社科組織“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20年,貴州省社科聯曾到我會考察,擬授予貴州省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7月,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黨支部被北京路街道黨工作委員會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21年12月,我會被遵義市精神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共青團遵義市委推選為“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協會湄潭縣聯絡處已被湄潭縣委宣傳部授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21年國際志愿者日,湄潭縣聯絡處獲得了市級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獎,獲得縣級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獎、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獎。 本會的理念是:傳中華美德文化,做上善若水之人;燃燒自己,溫暖他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本會的業務范圍:開展美德文化交流學習、公益師資培訓,開展美德文化教育、志愿公益活動,開展家風家庭教育,興辦公益企業。 現辦公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遵義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82 1212 8998 182 8512 1401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2022年8月 業務主管單位: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 登記管理機關:遵義市民政局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