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唐先義,男,1934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石沛鎮周崗烈士陵園義務講解員。唐先義自幼隨父親參加革命,深受紅色文化熏陶,后來又奔赴朝鮮戰場前線,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復員后,他將“傳承紅色基因”作為自己的使命和對已故親人的承諾,義務擔任全椒縣周崗烈士陵園講解員。50余年來,家住滁城的他騎著自行車每次往返80公里,為前去瞻仰的人們義務講解當地紅色革命歷史,累計宣講1000余場,受益人群8萬余人。他用誠實守信的高尚情操,守護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讓英烈事跡代代相傳。唐先義曾獲得第七屆滁州市道德模范、“滁州好人”等稱號,2021年10月獲評“安徽好人”。
隨父革命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938年,新四軍四支隊與戰地服務團挺進周家崗,開辟周家崗抗日革命根據地。在父親唐家榮的影響下,年幼的唐先義和哥哥唐先仁都加入了兒童團,幫助新四軍挖地道、放哨和送信。1943年,父親唐家榮遭告密,被逮捕關押、嚴刑拷打,英勇犧牲。1947年,年僅17歲的哥哥唐先仁被捕入獄,被迫害致死。雖然親人相繼為革命獻身,但是不屈的革命意志和紅色的火種卻深深扎根在唐先義幼小的心底。
1952年11月,從小立志報國的他主動積極報名參軍,奔赴朝鮮戰場前線。經過長途跋涉,唐先義被補充到志愿軍68軍203師609團3營8連。戰場上,由于物資緊缺難以保障,常常喝不上水、吃不上飯,唐先義和戰友們舍生忘死、浴血奮戰,直到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
堅守承諾 義務講解五十余載
1966年,唐先義從部隊復員回到滁州。從母親口中,他得知父親被追授為烈士,在周崗烈士陵園長眠。當天,他趕到周崗,看著紀念碑上父親的名字,一種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一整天,他都守在烈士紀念碑前,向前來瞻仰的人們講述當年革命烈士們舍生忘死、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
“作為軍人和烈士的后代,我有義務讓更多的人了解發生在周崗的革命歷史!碧葡攘x說,開展義務宣講的初衷,也是他內心對已故親人的承諾。50余年來,他騎自行車往返滁州、全椒兩地風雨無阻。累計1000余場的宣講,往返總里程達到8萬余公里,雖然路途遙遠,但他步伐堅定。一場講解下來,口干舌燥,他的腰間常年掛著一個水壺,渴了就喝水潤潤嗓子,餓了就在附近的集鎮上隨便買點吃的。
2017年春節前,唐先義騎自行車去烈士陵園,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骨盆骨裂,休息了一兩個月還未痊愈。家人勸說他臥床休息,等身體休養好了再去,但是清明節那天,他硬是拄著拐杖坐車來到烈士陵園。
宣講紅色歷史 傳承革命精神
不要一分錢報酬,唐先義將義務講解當成自己的畢生事業來做。為了豐富宣講內容,他主動到烈士家屬和村民家中深入了解革命歷史,并且查閱了許多革命歷史書籍、資料。他為前去瞻仰的群眾、軍人、機關干部、青少年學生等8萬余人次講解過革命歷史。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兵、退休干部、援鄂醫療隊隊員、鄉鎮干部、青年宣講能手等紛紛加入紅色宣講隊伍,傳承紅色基因在全椒縣已經成為一股熱潮。
從年輕后生到耄耋老人,唐先義50多年如一日,在家鄉這塊熱土上發光發熱。雖然收入不高,但他依然盡己所能支持家鄉建設:自費修繕烈士紀念碑,為家鄉學校捐資助學,省吃儉用將積攢的錢捐給家鄉敬老院……
“講解革命歷史是為了讓現在的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我今年87歲,如果身體允許,我想一直講下去,讓大家記住這段歷史,把革命精神傳承下去!碧葡攘x說,作為這段革命歷史的傳承者和守護者,他將繼續在家鄉這片熱土上發揮余熱,讓紅色精神在椒陵大地上代代相傳。(責任編輯:郭雯 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