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陶岳貴,男,1932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浙江省縉云縣七里鄉大園村村民。他曾是穿梭于戰火之間英勇抗日的少年戰士,也曾是行走在田間地頭服務鄉鄰25年的老村支書,他還是22年義務為鄉村老人理發的普通志愿者。22年來,他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義務理發行程長達5萬里,足跡遍及附近鄉鎮的每個村莊。他說,只要身體允許,這條為民服務的“長征路”會一直堅持走下去。
老年學徒 一心為民
有人問:“一大把年紀了,不好好享清福,折騰這些做什么?”他回答:“因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入黨時立下的誓言!”
說起陶岳貴義務為群眾理發的初衷,還得從20多年前說起。1999年春的某一天,陶岳貴到新建鎮趕集時,看到一位老人在街邊不停地抹眼淚。上前關心詢問后,才得知老人是要去見多年未見的兒子,因一年沒有理發特意趕到鎮上理發。然而,卻沒有一家理發店愿意為這位頭發蓬亂、衣衫襤褸的老人理發。見到老人傷心落淚,陶岳貴當時就想,他是一名共產黨員,理應該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自己何不學點理發的技術,上門為這些老人服務呢?
可是當了一輩子農民的陶岳貴,論種田是個好手,但要學理發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何況,當時的他已經68歲。但決定的事情,陶岳貴決不會因為困難而動搖。在熱鬧喧嘩的集市上,他思索片刻,當即決定自學。陶岳貴來到理發店門口,開始仔細觀摩理發的程序、動作,并暗暗記在心里。此后,只要一有時間,他便獨自來到鎮上,在各個理發店之間穿梭,“偷偷學技”,回家后還經常對著鏡子練習,把自己當“模特”。直到覺得自己心里有點底了,陶岳貴便拿出家里僅有的微薄積蓄,置辦了一套理發工具,從此開始踏上了義務理發之路。
義務理發 一往無前
“老陶幫我們理發這么多年,我們的心里都非常感激他、敬佩他!”每當提起陶岳貴這個義務理發師,四鄉八里的老人們都會連連稱贊。
陶岳貴其實并不富裕,但對義務理發,卻毫不吝嗇。20多年來,他用壞了18個電推剪,購買理發配套工具和洗發水等,每年都要花掉1000多元,數年時間自己已貼補了數萬元。
對老人大方的陶岳貴,對自己卻很“摳門”。為了省錢,每次外出理發,他從不舍得花錢坐車,扛起理發箱和行裝,艱難行走在山路之間,有時一天就要走40多公里。累了,就歇歇腳;渴了,就喝點山澗清泉。每逢雨天,由于地面濕滑,好幾回連人帶理發箱滑倒在地,摔得傷痕累累?蔁o論道路多么崎嶇濕滑,他都堅持赴約,看到理完發后老人們開心的笑容,他心里就很滿足。
每逢過年過節,陶岳貴就特別忙碌。特別是進入農歷正月,農村的年味就開始濃起來了,村民們也開始享受難得的空閑?商赵蕾F早已閑不住了,他心里惦記著偏遠鄉村的老人們,“正月里一定要給老人們好好的‘整整’,讓他們過年也有個好形象!
古石村坐落在七里鄉的深山里,整個村莊只有89戶人家,277名村民。平日里,年輕人出門打工,村里只有一些老人。由于山高路遠,年老體弱的老人一般不出門,理發這個“頭等大事”就成了問題。好在每隔一兩個月,陶岳貴就會上門為老人們免費理發。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管是酷暑嚴寒,22年來,陶岳貴從未停止腳步。到底為多少人義務理發,連他自己都說不出個準確數字,可群眾們心里,卻都有一本明白賬。
堅守初心 一腔熱血
每次村里老人一見陶岳貴來了,都特別高興,大家都爭相熱情地打著招呼,拉著陶岳貴的手,請他到自己家里坐坐。
陶岳貴推辭不過,喝口村民端上的熱茶,隨后打開理發箱就開工了。到飯點了,有村民想拉著他去自家吃午飯,都被他推辭了。他只吃自己從家里帶來的餅干,簡簡單單就著茶水當飯吃。為老人理好發,來不及休息,他又背著理發箱出發了,因為在那條山路上,還有另外幾個村子的老人在等著他。許多老人很感動,看到陶岳貴不辭辛苦走這么遠的路上門義務理發,非要付點理發費不可。但他給自己下了“鐵規矩”:為老人義務理發,不吃一頓飯,不收一分錢。
22年來,陶岳貴踐行著自己的承諾,從未收取過任何回報。因為長期使用手推剪,陶岳貴的右手無名指已經嚴重變形。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腿腳也沒有以前利索了,不能再去偏遠的山村為村民義務理發了,只能在家附近為身邊的村民繼續服務。
陶岳貴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踐行著一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常說:他只是做了普通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只要有需要,他還會一如既往堅持下去。這份初心與善心,堅守與執著,令人動容與敬佩。陶岳貴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同村的黨員李忠林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動。他激動地說:“我們一定會繼承老陶的優良傳統,將這一精神承傳下去,將這份‘事業’一直做下去!”(責任編輯:郭雯 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