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孝老愛親模范(8名)
劉羲檬(女) 哈爾濱師范大學學生
2001年,劉羲檬出生后不久,母親因病癱瘓在床,父親離家出走,劉羲檬被寄養在姨媽家。3歲時,她回到母親身邊,就開始學著拿饅頭、黃瓜喂母親;4歲時,劉羲檬開始學做飯。因為鍋臺高,她只能踩著小凳;6歲開始,她每天幫母親穿衣、洗漱,她一直悉心照顧母親,打理家中大小事情。
因媽媽罹患類風濕、爸爸長期外出打工,年幼的劉羲檬承擔起了家的重任,與癱瘓在床的母親相依為命。劉羲檬從小就學會了為媽媽喂飯;五歲起,尚不及灶臺高的她學會了煮方便面、做飯菜。媽媽得褥瘡后,她給媽媽上藥;媽媽大腸干燥,她給媽媽打鹽水緩解。每晚她都幫媽媽翻身清洗,悉心的照顧媽媽,打理整個家。
張志旺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碼頭李鎮王明莊村村民
二十年如一日,張志旺精心照料患病母親,不惜賣房救治母親生命;多年照顧癱瘓的二哥、二嫂,并為年邁二嫂養老送終,譜寫了一曲大孝至愛的贊歌。
1989年3月,張志旺參軍入伍。1995年初,張志旺父親因病去世,臨終前囑托他務必還上從鄉親們借給的3萬多元債務。對于當時每月只有20.5元收入的張志旺來說那是一筆巨款。但年輕的張志旺并沒有被嚇倒,他挨家挨戶到“恩人”家中去,承諾由他來償還債務,讓鄉親們吃下“定心丸”。為了踐行承諾,23歲的張志旺四處打工、省吃儉用,用了近10年的時間,還清了父親欠下的所有債務。父親病逝,為了不讓母親孤單,他放棄提干機會,年底退伍返鄉。因工作需要,經常來往于冀州與石家莊之間,他常常把母親帶在身邊。從1996年起,母親患上哮喘、腦梗塞等多種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二哥身體不好,大哥、三哥在外地工作,照顧母親的重擔就落在他肩上。2016年2月,母親突然發病,喘得厲害。醫生建議在家觀察,并教給他救護方法。為讓母親呼吸順暢些,他跪在床邊,用雙手托著母親的上半身,隔幾分鐘就變換一次位置。感覺母親有痰時,他趕緊拍其后背幫助咳痰,并拿專用軟管幫母親從喉嚨里把痰一點一點吸出來。如此反復,直至次日清晨。天一亮,張志旺馬上帶著母親到醫院診療,在重癥監護室守護了10余天,母親才轉危為安。同年9月,母親的哮喘再次復發,被送進重癥監護室。每天1萬多元治療費,半個月下來就花去20多萬元?粗枯斞蹙S持生命的母親,張志旺毅然賣掉石家莊的房子,堅持繼續治療,再一次把母親從死神手里搶回來。那年冬天,被悉心照料20年的母親含笑離世。
二哥、二嫂先后癱瘓,二人膝下無兒無女,張志旺承擔起照顧二哥、二嫂的重擔。二哥彌留之際,他向二哥承諾給嫂子養老送終。他安排人給年邁的嫂子做飯、打掃房間、換洗衣被,悉心照料生活起居。嫂子有病時,他出錢出力帶嫂子住院就醫,還在衛生所立賬戶,方便嫂子看病。二嫂臨終時,雖然說不出話,但是一直充滿感激地看著張志旺。出殯時,張志旺為嫂子送終。
張志旺退伍不褪色,創辦冀州士心職業培訓學校,遇到家庭困難的學員,就減免學費甚至全額資助。這些年,張志旺資助過的學員有近千人。
張順東、李國秀(女)夫妻 系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芭蕉箐小組村民;
他們是故事的主人公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只手,兩條腿,但他們用殘缺的身體,書寫了世間最美家庭的模樣。他們用辛勤的勞作,把兒女養大成人,他們用堅強的意志,甩掉了貧困帽子,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張順東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他6歲放羊時被高壓電擊傷,失去了右手,雙腳重傷。19歲那年,他認識了鄰村的姑娘李國秀。
1993年,張順東、李國秀喜結連理。
莊稼人,有耕種才能有飯吃。兩個人只有一只手,他們有能力、有決心面對以后的生活嗎?
張順東:生活不是說等出來的,是靠干出來的,夫妻同心,黃土才能變成金。
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這個家庭的希望。李國秀說,別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們的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一雙兒女漸漸長大,原本僅夠填飽肚子的生活,越來越捉襟見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還在睡夢中,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就開始忙碌了。想讓日子好一點,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國秀練出了繡花的本領貼補家用,他們養殖的雞鴨豬仔也越來越多。
張順東:勤勞奮斗去干活,是一個丈夫應該去做的,更是一個父親應該去做的。
懂事的女兒沒有辜負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師范大學。但同時,張順東原本受傷的兩只腳因為過度勞累而潰爛,不得不先后截肢。命運再次給這個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擊。
截肢后的張順東沒有倒下,裝上假肢繼續耕作于田間地頭。夫妻二人更加珍愛對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腳。
堅強,自信,樂觀的張順東、李國秀,沒有向命運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親相愛。
李國秀:我覺得人再苦再難,不能沒有希望。
在烏龍鎮,張順東夫婦身殘志堅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只要有需要,村民們都會來搭把手,國家又給報銷了兩萬多元醫藥費。2017年,在國家危房改造資金的扶持下,家里蓋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張順東家成為村里最早一批脫貧戶。
張順東:汗水不是白流的,總有收獲。
張舜華(女) 安徽省蕪湖市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退休醫生
張舜華,女,漢族,1932年1月出生,安徽歙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世醫第14代傳人,“國醫大師”李濟仁之妻。幼承庭訓,有志于醫道。在其父張根桂的指點下學習中醫,悉得祖傳絕技。1950年懸壺濟世。1959年在歙縣中醫進修學校學習,1979年調至皖南醫學院附院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40余年,主要著作有《張舜華臨證醫案傳真》、《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李濟仁張舜華》、《國醫雙馨:李濟仁張舜華》;參編著作有《腫瘤驗案輯按》、《新安名醫考》等,發表論文10余篇。
2021年榮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
陳重私 中建一局北京分公司?趪H免稅城項目部機電部機電工長
陳重私,1998年出生,是海南工商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他獨立自強、帶著病母親上大學,曾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海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榮譽稱號。
2020年10月,獲評“中國好人榜孝老愛親好人”。陳重私4歲時,他的父親因病去世;11歲時,因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殘疾的母親,又不幸患上紅斑狼瘡。從那時起,照顧媽媽和弟弟,成了陳重私肩上的責任。
2015年,陳重私考入海南農墾加來高級中學就讀。
2018年,陳重私參加高考,分數足以報考省外學校。
2020年6月,母親陳茹再一次由于紅斑狼瘡病情住院,在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東湖院區接受治療。炎炎烈日下,陳重私每天都騎著電動自行車往返醫院和學校。為了母親,陳重私放棄了省外求學的理想,選擇留在海南省內讀書,并決定帶著母親上大學。
段肇誼(女,土家族) 天津市和平區南營門街道競業里社區居民
段肇誼,女,土家族,1942年8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和平區南營門街道競業里社區居民。
愛人顧偉力在執行任務中為救戰友身受重傷,她身為軍醫悉心照料。他舍己救人、頑強樂觀的精神深深打動著她,在明知他雙下肢癱瘓的情況下,她毅然選擇嫁給英雄,照顧他一生。50多年來,段肇誼與老伴兒相依、相愛、相守。
當年,段肇誼是沈陽軍區某醫院的一名軍醫,她與老伴兒顧偉力的相識緣于一場意外。
1968年4月,顧偉力在施工任務中為搶救戰友,被巨石砸傷,腰椎粉碎性骨折,后被轉到段肇誼所在醫院,做進一步治療。住院期間,顧偉力堅強、樂觀,不屈不撓地與傷病做斗爭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段肇誼。經過深思熟慮,她做出決定:要一生一世照料下肢癱瘓的顧偉力,讓他獲得正常的家庭生活。就這樣,兩個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顧偉力被評定為一等傷殘軍人,按國家政策可在家安心休養,但他卻說:“我半截子身子,但絕不半截子革命!倍握卣x了解丈夫的心情,一邊照顧好他的日常生活,一邊嚴格督促他每天加強下肢功能恢復訓練, 終于幫助顧偉力重返工作崗位,而且一干就是11年。
隨著時間推移,顧偉力的身體越來越差,2018年,他突發腦溢血,導致左側肢體偏癱。段肇誼沒有被困難擊垮,體重不過百斤的她每天將老伴兒抱上抱下,喂水喂飯,陪他鍛煉,無怨無悔。
這一年,他們的長子因突發急病,倒在工作崗位上。段肇誼和老伴做出決定,捐獻兒子身上的有用器官。
段肇誼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入選“天津好人”,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徐玲玲(女) 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涪陵區稅務局老干部科二級主辦
徐玲玲,女,漢族,1970年8月生,中共黨員,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涪陵區稅務局貨物與勞務稅科二級主辦。
以拳拳之心報養育之恩的徐玲玲,無微不至照料中風癱瘓23年的養父和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養母。
1971年,1歲的徐玲玲來到養父母家中,組成一個幸福美滿的三口之家。從來到這個家庭的第一天起,她就被養父母捧在手心疼愛、呵護。1998年,28歲的徐玲玲遭遇家庭變故,養父中風癱瘓。徐玲玲與養母共同承擔起照顧父親的重擔。寒冬,養父大小便頻繁失禁,她洗了又換、換了又洗。她總記得給養父灌上暖水袋,卻忘了給自己添件薄棉衣。深夜,養父積痰咳嗽,她不眠不休,一次次給養父拍背、喂水,直到養父有微微鼾聲入睡。多少次養父心血管疾病突發送醫,她掛號送檢、忙前忙后……她鼓勵養父用還能活動的左手疊被、刷牙、吃飯、寫字、如廁,還手把手地教養父使用遙控器、手機和電腦,讓養父足不出戶便可瀏覽“天下事”,讓他的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2011年以來,徐玲玲的養母也先后經歷雙目失明、腰椎粉碎性骨折、腦供血不足并發癥等10余次住院治療。最近幾年,徐玲玲的養母又罹患阿爾茨海默病,記憶力衰退嚴重。她為延緩養母記憶力的衰退速度,不厭其煩地教養母使用微波爐、電飯煲、暖手寶、智能電子鎖等家用電器。她還帶著養母參加旅游團,讓老人在游覽山水間開闊眼界,給生活留下美好記憶。
章宬(女)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