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全國孝老愛親模范(16名)
1.李玉枝,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江海街居民

李玉枝,女,漢族,1948年8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江海街居民。
廣東省“鋼鐵戰士”麥賢得的事跡廣為傳頌,妻子李玉枝用40年的愛照顧、護理好這名特殊的一級傷殘軍人,構筑起一個溫馨美滿的家的港灣,讓丈夫擺脫病魔逐步康復。
1965年“八六”海戰中,腦部嚴重受傷的麥賢得雖脫離了生命危險,但由于腦漿流失過多,語言表達能力和記憶力幾乎全部喪失;同時,右側肢體萎縮,并留下嚴重的外傷性癲癇,在最好的狀態下,智力接近十五六歲的正常人。組織上為麥賢得向當時正在公社擔任婦聯干部的李玉枝拋出了愛的繡球。李玉枝放棄工作,承諾要用全部的愛盡力照顧好老麥。
為了更好地護理麥賢得,李玉枝四處拜醫求教,自學各種藥理和護理知識,每天記錄老麥的情緒和身體變化情況。李玉枝還利用空閑時間種菜、養雞、養鴿、養兔,變換花樣為老麥提供每天所需的營養!拔母铩焙笃,麥賢得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家庭也受到一些打擊。社會的壓力和父親的病癥,令兒女幼小的心靈承受著一般小孩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李玉枝憑借堅強的毅力和高超的生活智慧,在麥賢得和子女之間架起了一座理解和溝通的橋梁。李玉枝先后獲得多項榮譽和獎勵,每次她都毫不猶豫地把獎金捐給了希望工程,并先后多次向殘聯、貧困地區捐資奉獻愛心。
2.寧宏昌,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政協退休干部

寧宏昌,男,漢族,1935年10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政協退休干部。
寧宏昌四世同堂,家中但凡遇上大事要事,他都以召開家庭民主會的方式一起商議。家里12人中有8名是黨員,他叮囑孩子們時刻牢記:“黨員的最先進的思想是奉獻,要多為黨和人民做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
2008年汶川地震,舉國同哀,老寧帶動全家向組織捐款1.3036萬元;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地震,寧宏昌主動找到撫州市紅十字會捐款2000元;他把從報刊上看到的貧困群眾視作“遠親”,近的親自上門幫助,遠的就匯去善款。多年來,他省吃儉用先后幫助貧困人士40多人,100多次,累計捐款5萬多元。全家人在他的感召下,都樹立了熱心助人、樂善好施的好品質。
2002年4月,72歲的寧春蓮帶著8歲的養女,敲開了老寧的家門,一見面,便嚎啕大哭起來。原來,寧春蓮一家無房無地,老伴去世,沒有經濟來源,生活艱難。老人四處求助無果,幾度想輕生,聽說寧宏昌人好,便找上門來試試。了解情況后,老寧竭力援助, 8個月里奔波40多次,找了9家單位,幫助她們辦理戶口和低保,解決了養女上學問題。此后,一直關心不減,帶老人看病、帶領兒女們幫老人做家務、天寒給她們送食送衣送炭,這一幫就是14年。
3.樊桂英(滿族)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育才社區居民

樊桂英,女,滿族,1932年5月生,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育才社區居民。
樊桂英一家四世同堂,相親相愛,和諧相處,充滿溫馨。樊桂英沒讀過書,但知道“孟母三遷”的道理,打零工掙來的錢全部供子女讀書,將7個子女培養成人。她經常幫助別人,把自己的新衣服拿出來,成包捐給社區有需要的困難戶,以身教影響了家中三代人,在兒女子孫中培樹和傳承了崇文尚德的淳美家風。多年來,全家人長期資助6名孤兒,并通過捐助、救濟、資助等方式,累計向社會捐款60余萬元。
4.米德格瑪(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耐日莫德勒嘎查婦代會主任
米德格瑪,女,蒙古族,1969年12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耐日莫德勒嘎查婦代會主任。
米德格瑪經常救助別人。1994年,米德格瑪的父母相繼去世,兩個外甥又一次失去親人?粗e目無親的孩子,就把外甥接過來一起住,當時自己的兩個孩子已經四五歲,年紀輕輕的她成了4個孩子的母親。家庭在經濟上更加拮據。家里只有60只羊,夫妻倆只好給別人當羊倌放羊,一年的收入也只有幾千元。2002年,同嘎查的牧民巴圖蘇和因給別人放羊時凍掉了雙手和一只腳喪失了勞動能力,靠媳婦一個人無法維持生活,知道米德格瑪心腸好,就帶著68歲的老母親和二個孩子找到米德格瑪家,一直住了下來。
5.陳春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高級中學學生

陳春林,女,漢族,1997年2月生,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高級中學學生。
陳春林原本有一個幸福完整的家,然而 9歲那年母親因腦溢血離開人世,15歲那年父親因中風導致偏癱、臥病在床。陳春林與年幼的弟弟不得不挑起了生活的重擔。為了更好地照顧父親,陳春林決定休學一年在家照顧父親。2013年,渴望讀書的陳春林又重新回到了學校,她決心要一邊學習一邊照顧父親。為了讓父親盡快康復,她每天給父親拍打全身,攙扶父親做四肢屈伸動作,有時一做就是幾個小時,一天下來胳膊酸得抬不起來,她仍然咬牙堅持著。就這樣,學校和醫院這兩點一線就成了陳春林一天的生活軌跡。
6.陳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四十一團社區政工員

陳明,男,漢族,1984年1月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四十一團社區政工員。
1987年,陳明的父親在煤礦檢查安全工作時,突發事故,導致其腰以下雙下肢癱瘓,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事故發生后,一家搬到四十一團團部附近的煤礦菜地居住。1995年,不堪生活重負的母親離開癱瘓在床6年的丈夫和年僅11歲的陳明,再無音信。從此,一家人的生活壓力,全壓在陳明身上。除了每天完成學業外,他在放學后還要以最快的速度回家,為父親翻身按摩、煎藥喂藥、做家務。在照顧父親的日子里,陳明放棄了自己發展的機會,大學沒有讀完就被迫中途輟學。艱難的生活讓陳明變得愈發堅強,把父親照顧好成了他最大的心愿。2011年,在四十一團黨委的關懷下,陳明被就近安排在社區當政工員,一家人也搬進了新建的樓房。2012年1月,陳明的父親被確診為膀胱癌晚期,這給陳明帶來不小的打擊。但他很快走出心理陰影,一邊以飽滿的熱情工作,一邊悉心照顧他的父親。他的努力,也鼓起父親戰勝病魔的信心。如今父親的病情得到較好控制,創造了晚期癌癥病人生命延續的奇跡。
7.陳若星,陜西省文化藝術報總編輯

陳若星,筆名蒹葭等,女,漢族,1958年6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簡陽人,1982年畢業于西北大學歷史系,在職研究生學歷,陜西省文化藝術報社總編輯。
面對母親患老年癡呆、父親癱瘓在床、自己又身患癌癥的困境,陳若星克服一切困難,用堅強毅力換來父母的轉危為安,為自己、為家庭重燃生命新希望。
1997年,陳若星的父親因腦梗和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而臥病在床,喪失了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吃喝拉撒都要她管。父親臥床17年,從未患上褥瘡,這背后是陳若星心細如發的精心護理。同時,她還照料患有癡呆癥的母親。
2008年從汶川地震災區采訪回來后,陳若星被確診為乳腺癌。母親得知陳若星癌癥住院后高血壓病發作,倒在了地上。當時正在接受化療的陳若星得知后拔掉針管,跑到醫院門口接救護車。母親的病情稍有緩解之時,父親也被送到重癥監護室,又一張病危通知書遞到了陳若星的面前。就這樣,西安交大二附院同時住進了他們一家三口,兩個病危,一個癌癥;熗瓿珊,陳若星顧不上自己止不住的嘔吐及深入骨髓的劇痛,在樓上樓下步履蹣跚、晃晃悠悠地奔忙著,咨詢醫生,聯系護工,為父母端餛飩、送稀飯、喂水果、換床墊。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父母病情緩解,脫離危險,先后出院,而她又留在醫院里繼續著自己的化療。
8.陳如豪、吳清琴夫婦,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蓮花街道景田社區居民

陳如豪,男,漢族,1957年2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蓮花街道景田社區居民。
吳清琴,女,漢族,1957年9月生,陳如豪的妻子。
1997年,巡警陳文亮在抓捕飛車搶奪的犯罪嫌疑人時身負重傷,成為“植物人”,至今昏迷未醒。18年來,吳清琴夫婦始終無微不至地照顧兒子,6000多個日夜不離不棄。
為了照顧兒子,吳清琴也提前辦理退休。陳文亮住院三年,他們日夜看護,睡覺從未脫過一次外套。待陳文亮病情穩定之后,他們把兒子接回家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照顧他吃喝拉撒,給他做康復訓練、翻身擦背、推拿按摩。正是夫婦18年從不間斷的醫療護理和康復訓練,使陳文亮突破了“最多只能活三年”的預判,不斷改寫著生命的記錄;茧y之中,他們堅強不息、樂觀自尊,從來沒有要求任何特殊照顧,甚至拒絕了兒子單位所分配的福利房,還積極為家鄉建設、抗震救災等捐款捐物達12萬元。他們的事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被譽為“挺起英雄脊梁的至美雙親”。
9.周淑琴(回族)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麗日社區居民

周淑琴,女,回族,1975年3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麗日社區居民。
18年來,周淑琴用柔弱的雙肩,支撐著這個家,精心照顧婆家患有精神病、癌癥等疾病的公公、婆婆、小姑子、小叔子、大伯哥,給了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周淑琴1998年結婚,婆家3個病人都需要她照看:70多歲的婆婆長年患有精神病,小姑子也患有家族遺傳性精神病,小叔子手腳殘疾,生活不能自理。面對這個老弱病殘的家庭,周淑琴夫婦挑起家庭重擔;楹蟛痪,周淑琴的公公就被查出患有肝病,沒過多久,又并發腦溢血引起偏癱,兩年后又查出患有食道癌。三年里,周淑琴每天要為癱在床上的公公做吃做喝,端屎端尿,擦洗身子。三年后,公公撒手人寰。在公公離開人世不久,離異后的大伯哥又查出肝癌。周淑琴毫不猶豫把他也接到自己家,精心照顧。
大伯哥去世后,周淑琴又有把患病的婆婆、小姑子、小叔子接到自己家,過起了大家庭的日子。一家老小病的病、殘的殘,一切的生活開支都依靠周淑琴夫婦二人。2006年,周淑琴的丈夫陳志明查出患有肝炎,周淑琴大哭一場后,又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面對丈夫有病不能累著、營養要跟上,婆婆、小姑子、小叔子都需要人照顧的現實,周淑琴堅強地咬緊牙關挺住。她每天早晨4時就起床做飯收拾屋子,打發走上班的丈夫和上學的孩子后,給婆婆洗臉穿衣,再把飯菜端到婆婆、小姑子、小叔子面前。一日三餐,里里外外,她沒有停歇的時候。
10.冷木(藏族)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尼傲鄉原婦聯主任

冷木,女,藏族,1962年1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尼傲鄉原婦聯主任。
幾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流浪老人,不離不棄。冷木的真情付出傳遞的已不再是一種簡單的關懷幫助,更是對人間大愛的不懈追求。
40多年前,一位年過60輕微智障的老人拖著一條殘疾的腿出現在一位老阿媽的大門口,頭上還帶著傷。善良的老阿媽一家出于同情收留了他。這位老阿媽就是冷木的婆婆。十年后,冷木加入到這個溫馨的小家庭。
本性善良的她自嫁過來的那一天起,在照顧好一家老小的同時,也擔負起了照顧流浪老人的責任。在她的眼里,老人就像是自己的親“阿尼”(爺爺)。時光荏苒,冷木的公婆相繼離世,不久,丈夫也隨之而去。這個原本歡聲笑語不斷的家庭好像一下子掉進了冰窖,冷木身邊除了年幼的孩子們,還有這位年邁的智障老人。在冷木一家幾度面臨揭不開鍋的窘境之時,她也沒有輕言放棄。在艱難的歲月里縮衣節食照顧一家老小,在老人病重的時候徹夜相守。在冷木看來,就像藏族人常說的諺語“使父母愉快的是孝敬,讓眾人點頭的是積德”,上天安排這樣一件事給自己做,肯定是有道理的,那些受過的苦和付出的艱辛,都是值得的。2014年的冬天,年近百歲的“阿尼”帶著微笑離開了大家,冷木一家為“阿尼”舉辦了當地藏族最隆重的葬禮。
11.由艷麗,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區先鋒醫院護士

由艷麗,女,漢族,1960年8月生,現任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區先鋒醫院護士。
1996年,由艷麗在工地上撿到一個棄嬰。出于醫護人員的本能,由艷麗抱起一息尚存的嬰兒直奔醫院。孩子兩個月時得了新生兒硬腫癥,由艷麗用自己剛好配型成功的血治愈了她。孩子7個月時被確診為重癥腦癱與癲癇的綜合征,每天都在抽搐。兩個月后,由艷麗終于找到對癥藥物,孩子的病情得到控制。
2000年起,由艷麗多次往返牡丹江、北京、山東等地,為孩子看病支出近15萬元。2011年9月,聽說北京一家醫院能做腦干細胞移植手術,由艷麗便背著女兒,滿懷希望地來到北京。然而,北京專家了解情況告訴她,孩子的病情極為特殊,如果腦干細胞移植手術成功,雖然意識會清醒很多,但來自外界的刺激會讓癲癇病頻繁發作,孩子會更加痛苦。那一晚,由艷麗徹夜未眠,暗暗告訴自己要倍加珍惜孩子的生存時光。
母女相依19載,女兒從體重不足2公斤、身高僅0.4米,成長到體重60多斤、身高1.37米。由艷麗則積勞成疾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高血壓、風濕痛和頸椎病。她至今仍孑身一人,把寶貴的青春、畢生的心血都給了這個一輩子都不能回報她的“女兒”
12.王崢嶸,遼寧省丹東市振安區湯山城鎮佛山村村民

王崢嶸,女,漢族,1972年7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丹東市振安區湯山城鎮佛山村4組村民。
20年來,她照顧年邁體弱的公公婆婆,80多歲聾啞的大爺公,以及患有癲癇病的大伯哥,用淳樸善良釀造大家庭的和諧美滿、其樂融融。
1995年,王崢嶸與丈夫結婚后,走進佛山村這樣一個人口多、病人多、缺少勞動力的家庭;楹,丈夫為了生活外出打工,照顧一家老小的重擔全都壓在她一人肩頭。她沒有一句怨言,寧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虧待老人。
王崢嶸的公公婆婆年紀都大了,身體特別不好,經常住院。2005年春天,公公突然得了腦血栓住進醫院。她白天到醫院照顧老人,晚上還要回來照顧孩子。從家里到醫院坐車要1個多小時,她每天都要跑一個來回。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公公的病好了,她卻累得癱坐在醫院的走廊里。為能讓公公盡快好起來,她每天晚上堅持為老人按摩1個多小時。老人康復后,她卻瘦了20多斤。公公婆婆逢人便夸,“王崢嶸比自己閨女還親,有這樣的媳婦是一家人的福份!
王崢嶸的大爺公是個聾啞人,一輩子沒結婚,一直和丈夫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因為上了年紀,生活已經不能自理,全靠王崢嶸伺候。2014年5月,大爺公被診斷為肺癌,王崢嶸時刻陪伴在老人身邊,給老人接屎接尿,對老人不離不棄,陪伴老人走過人生最后的日子。
13.趙小參,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萬金店鎮王寨村村民

趙小參,女,漢族,1953年3月生,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萬金店鎮王寨村村民。
1979年,趙小參嫁到萬金店鎮王寨村,日子過得倒也平靜。4年后,公公、婆婆相繼撒手人寰,撇下了5個婆妹、婆弟,其中最大的17歲,最小的才6歲,還有東倒西歪的兩間堂房和一間頂著后墻的廚房。而趙小參自己的兩個孩子大的才3歲,小的才2歲。30多年來,趙小參含辛茹苦、省吃儉用,并克服食道癌病痛的折磨,不但把兩個婆妹風風光光地送到了婆家;又幫助二弟、三弟、四弟蓋了新房、辦了喜事,讓他們都有了一個溫暖的家,還收養了兩個侄子上學讀書。被婆弟、婆妹們親切地稱作“嫂娘”。
14.任全來,北京市石景山區五里坨街道高井社區居民

任全來,男,1944年出生,中共黨員,北京石景山區高井社區退休職工。
任全來20多歲結婚,與妻子共同孕育了兩個孩子,后遭遇不幸,妻子因車禍去世。1992年,他與同為喪偶的劉克清再婚成家,新家庭給他們帶了幸福和喜悅的同時,卻也讓他們遇到了重重困難。一是需要撫養自己的兩個孩子以及現任妻子劉克清帶來的兩個孩子;二是妻子劉克清前夫是家中的獨子,他去世后,他的父母日常起居需要有人照料,加上自己前妻的父母和妻子劉克清的父母,任全來需要同時贍養6位老人。每逢節假日,任全來就三邊跑,20多年來風雨無阻、悉心照料,他讓三個破碎的家庭重拾家的溫暖,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也將這種美德言傳身教給了下一代。
15.姜威威,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王村村民

姜威威,女,漢族,1980年3月生,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王村村民。
姜威威十年如一日照顧腦癱的兒子、精神受到刺激的丈夫、因腦梗癱瘓的公公、腰椎骨斷裂長期臥床的婆婆,支撐起了這個“四患之家”的天空。
2001年姜威威和田金龍喜結姻緣。2003年,兒子田玉宇降生六個月的時候被診斷為腦癱。后來,丈夫與人合伙經商被騙,再加上孩子的病久治不愈,精神上受到刺激。2005年,公公突發腦梗塞,癱瘓在床,而婆婆不慎摔斷了腰椎骨,長期臥床,一家四口全部都需要姜威威照顧。那年,她只有25歲。在這個淳樸的女人心里,家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最深切的愛,就是陪伴,不離不棄。就這樣,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多災多難的家。
盡管兒子的病久治不愈,姜威威卻沒有讓兒子停止過復健訓練。孩子已經牽扯了太多的精力,可是無論多忙多累,她也沒有疏于對公婆的照料。每天早晨,她就要給公公喂水喂藥、端屎端尿、擦洗換衣,老人多年來沒有得過一次褥瘡。公公咀嚼有困難,她就將營養的飯菜都弄碎了一口口喂給公公。婆婆經過她的精心照顧,也已經能下地走動了。丈夫由于精神受刺激,有時會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姜威威并沒有委屈和埋怨。丈夫的姐姐含著淚說:“威威這些年來,處處都想著家人,唯獨不想著她自己!
16.賀頻,青海省小島文化教育發展基地信息宣傳科科長

賀頻,男,漢族,1960年8月生,中共黨員,青海省小島文化教育發展基地信息宣傳科科長。
賀頻照顧雙目失明的妻子33年,承擔起所有家務,與妻子相敬相賓、相濡以沫,并照顧年邁的岳父岳母10多年。
他的愛人高英杰原來是西寧市第十八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1982年因患視網膜色素變性,導致雙眼視力嚴重低下。賀頻曾帶著患病的妻子北上長春、北京,南下上海、廣州,幾乎走遍了國內所有能治療眼疾的地方,終無法治愈,被確定為盲殘二級,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自此,照顧妻子飲食起居、承擔起幾乎所有家務。賀頻對妻子年的精心照顧,感動著妻子、家人、鄰里,也感動著同事、朋友。這么多年來,賀頻和妻子相敬如賓、不離不棄,相扶相攜走過了30多個春秋,一家人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賀頻孝敬老人、尊敬長輩,岳父岳母均是80多歲的高齡老人,與他一起生活了十幾年。為了讓老人居住得更舒適,他把家中唯一一間陽面暖和的臥室騰給老人住,另一間臥室給女兒居住,自己和妻子住在客廳里。為了讓老人吃得更舒心,他特意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為了讓老人心情舒暢,大事小情總是按照老人的要求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