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佩杰 ,1991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交口縣,大專文化,中共黨員,F任山西省臨汾市隰縣文物旅游局干部。
孟佩杰生長于農村,5歲時生父因車禍去世。生母因生活所迫,將她送給隰縣老干部局職工劉芳英收養。1998年,養母劉芳英患上了椎管狹窄癥癱瘓在床。養父無法忍受困境悄然離家出走。從那時起,年僅8歲的孟佩杰便開始承擔起照顧癱瘓養母的重擔,用孝心和毅力支撐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
2007年,孟佩杰初中畢業,養母的病情卻開始惡化,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為就近照顧養母,孟佩杰主動選擇在臨汾學院隰縣基礎部學習。2009年,按照學校的安排,在隰縣基礎部上完兩年后孟佩杰要去臨汾上學。她毅然決定:帶上養母去上學!她在離學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學校申請了走讀,利用一切課余時間,克服了同齡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不離不棄地悉心照料養母。孟佩杰十幾年來,4000多個日日夜夜,知孝感恩、無怨無悔照顧養母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她曾獲得“2011感動中國人物”、“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2011年6月,孟佩杰因孝心在網絡上走紅,被稱為“最美的女孩”。2012年受邀為春節聯歡晚會嘉賓。共青團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2.王冬梅,甘肅省兩當縣金洞鄉太陽村村民

王冬梅,女,漢族,1969年5月生,甘肅省兩當縣金洞鄉太陽村村民。
王冬梅是一個重恩情盡孝道的農村婦女。當家庭的負擔、生活的不幸山一般向她壓下來的時候,她沒有退縮沒有逃避。20多年來,她用無私的愛,悉心照料癱瘓臥床的養父和高齡婆婆。她用大山般厚實的情懷向世人詮釋一個個真愛的故事。
王冬梅兩歲的時候被收養,與養父、養母、爺爺、奶奶一家五口過著清貧卻又充實的生活。天有不測風云。由于老人陸續生病沒人照顧,冬梅不得不中途輟學回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燒火做飯、喂豬拾柴,然后和大人一起下地勞動。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王冬梅聽從父母的安排招了女婿。她和丈夫起早貪黑、忙里忙外,共同撐起了這個貧困艱難的家。爺爺去世后,奶奶的病情也日益加重,王冬梅盡心盡力的照顧老人。
2004年,王冬梅的養父突然發病,睡在床上一病不起。奶奶和父親都相繼臥床不起。作為養女,王冬梅憑著一顆赤誠敬重的孝心,毅然挑起了這副重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精心護理。王冬梅每天為父親按摩,幫助臥床的奶奶翻身,清理屎尿,擦身換洗,還經常把他們抱到院子里曬太陽。在王冬梅的精心照料下,兩位老人臥床三年,身上沒有一點褥瘡,屋里也聞不到一點異味。2006年,97歲的奶奶和78歲的養父毫無遺憾地相繼故去了?烧l知,王冬梅的丈夫卻因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倒在床上。經過搶救,丈夫雖沒有了生命危險,卻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還欠下了2萬多元的債務。家里的頂梁柱塌了,面對飛來橫禍,王冬梅感到天旋地轉,生活的重擔又一次壓在了她的肩上,她只有一個信念,好好活著,伺候老人,撫育孩子,盡孝盡責。這兩年,王冬梅通過養牛、養雞,還清了家里的債務,兩個孩子也已初中畢業,學會了做飯和理發的手藝,可以養活自己了。王冬梅對今后的生活充滿信心,現在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伺候母親和丈夫身上,一有空閑,就和他們聊天,說說外面的事情,給他們寬心。
王冬梅2004年獲得全國總工會、婦聯、老齡委頒發的“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好兒女榮譽獎章,2010年被評為第二屆甘肅省道德模范。
3.張蕾(土家族)貴州省銅仁學院中文系學生

張蕾8歲那年,父親張正學失明,母親不堪重負離家出走。面對雙目失明的父親、年幼的弟弟,張蕾扛著鋤頭下了地。那一刻,她的童年結束了。
每天天剛亮,小張蕾就下地犁田、栽秧;中午回家給父親、弟弟做飯。吃飯時,張蕾總是自己吃小碗,給父親和弟弟吃大碗。雖然日子過得艱難,但張蕾內心仍十分渴望讀書。失明的父親知道女兒的心,他決定沿街賣唱乞討,送自己的兒女讀書。輟學一年半后,在父親的堅持和青島市婦聯的資助下,張蕾又回到了學校。
2004年,張蕾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印江民族中學。為了不再讓父親出去賣藝乞討,她在學校食堂里做臨時工,還利用晚自習之后的時間到夜市去幫人洗碗。2007年,張蕾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考入銅仁學院中文系。在她的輔導和鼓勵下,弟弟也于2008年考上了貴州職業警官學院。
此時,家中只剩下雙目失明、疾病纏身的父親。為了照顧父親,年僅21歲的張蕾做出一個決定——帶著父親上大學。2008年,張蕾在銅仁學院老校區后面租了一間面積不足8平方米的簡陋民房,月租60元。
為了照顧父親,每天放學后,她徒步往返于新老校區之間,去給父親做飯。她還要利用晚上和周末的課余時間打工掙錢,給父親買藥治病。但她的學習成績不僅沒有落后,還擔任了學生會干部。
4.王欣、顧金鐘夫婦,王欣系大港油田總醫院紀檢監察辦公室主任;顧金鐘系天津市公安局大港分局海濱派出所民警
顧金鐘,天津市公安局大港分局海濱派出所一位普通民警。1993年,他遭遇意外車禍,顱腦損傷、高位截癱,被醫生判定終生離不開輪椅。但是,出于對事業的執著、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的感恩,憑借堅韌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顧金鐘重新站了起來并重返工作崗位。妻子王欣更是不離不棄照顧17載,成就了這個平凡而偉大的“鋼鐵戰士”。他重揚生命之帆的事跡非常感人,他因此被授予“愛崗敬業的鋼鐵戰士”榮譽稱號、妻子王欣也被授予“杰出的人民警察妻子”榮譽稱號。
5..曹陽飛宇,福建三明學院外語系學生

曹陽飛宇,男,1988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光澤縣坪山社區橫街。2008年高中畢業后,考入三明學院外語系英語專業。
曹陽飛宇8歲時,母親因患癌癥去世。年幼的曹陽飛宇隨父親到廈門打工。和父親一起奔波的日子是辛苦的,父親患有嚴重的關節炎,手腳腫痛是常有的事情,每當發病,無論時間有多晚、天有多冷,曹陽飛宇都會迅速奔向社區診所請醫生。盡管是一名寄讀生,但從小學到高中,飛宇的學習成績始終保持優良。2008年9月,曹陽飛宇順利考入三明學院外語系,成為一名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的第一個春節,曹陽飛宇61歲的父親突然高燒不退,確診為血行性播散型肺結核及慢性腎功能衰竭。在住院治療的過程中,曹陽飛宇承擔了照顧父親的任務,從聯系醫生到籌措資金,從買飯喂藥到精神安慰,從洗臉擦身到端屎端尿。10多天的住院治療耗盡了家中所有的積蓄。為了給父親做血透,曹陽飛宇毅然變賣了老家的房產。面對病重的父親,曹陽飛宇曾想過休學,但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兩難之間,曹陽飛宇作出一個重要決定——帶著生病的父親上大學。曹陽飛宇在校外租了一間8平方米的房間,將父親安頓在那里,開始了他一邊照顧病重的父親、一邊讀大學的生活。
6.陳九,河南省濮陽市高新區皇甫街道前皇甫村村民

陳九,女,河南省濮陽市高新區皇甫辦事皇甫村人,于2012年4月9日凌晨三時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0歲。兒子癱瘓在床、大伯哥年邁腿傷、侄子智障眼盲,3位親人生活均不能自理,為照料他們,89歲高齡的濮陽村婦陳九每天做飯、洗衣,喂飯、倒屎倒尿,勞累不堪。因為家貧,她半年才能買一次肉,讓家人改善改善生活。面對這樣的生活,老人的眼角卻總是掛著笑!袄先耸3個男人的頂梁柱,是村里最偉大、最堅強的母親!”
7.楊德碧,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義和村村民

楊德碧,女,漢族,1970年4月生,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義和村村民。
2007年1月,在煤礦打工的吳明超因瓦斯中毒不幸死亡。安葬了丈夫后,楊德碧擦干眼淚,毅然選擇了“留守”,她毫無怨言地肩負起整個家庭的重擔,一如既往地服侍著年近80的“公婆”。2009年,劉永祿白內障加重,她親自送到涪陵區中心醫院做手術,天天在醫院侍候老人,同病房的人都認為楊德碧是劉永祿老人的親閨女。吳明超去世后,好心人不斷地給楊德碧介紹對象,公婆也不停地催促楊德碧再婚。但只要有人上門提親,楊德碧就提出三個條件:一是對方必須上門當女婿;二是要對劉永祿夫婦好;三是要德行好,勤勞。楊德碧敬老愛老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一個人,2010年3月,龍潭鎮萬壽村民陳永連走進了楊德碧的家,接過了楊德碧身上的重擔,幫助她承擔起了贍養兩位老人的義務。一年來,他們一家人和和睦睦,夫妻恩愛,老慈幼孝,成為遠近聞名的幸福家庭。
整整19年,楊德碧用平凡而質樸的行動寫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尊老詩篇,奏響了一曲令人欽佩的敬老樂章,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交口稱贊。
8.李建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鐵路局柳州機車車輛廠工人

李建珍,女,漢族,1967年7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鐵路局柳州機車車輛廠工人。
1991年李建珍與李文結婚后就和婆婆住在一起。由于公公因公殉職,婆婆體弱多病,李建珍便承擔起了照顧婆婆的責任。后來婆婆與劉鴻儒再婚。1997年公公劉鴻儒患中風半身癱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婆婆當時因工作原因脫不開身,而公公的兩個女兒都在外地,一時也無法趕回。李建珍又主動承擔起照顧公公的責任。她和同事換班,白天去醫院照顧公公,晚上再回廠上班。她每天細心照料,喂水喂飯,擦身按摩,倒屎倒尿從不抱怨。由于她的無微不至,同病房的人都以為她是老人的親生女兒。劉鴻儒奇跡般地康復后,逢人就夸李建珍孝順。婆婆95歲高齡的老母親也曾與李建珍一家一起生活,老人家有輕微的老年癡呆癥,大小便失禁,但李建珍從未嫌棄,精心服侍著老太太。丈夫的表妹李兵,夫妻倆都是下崗工人。2008年,李兵丈夫病重,李建珍一家鼎力相助,前后資助了上萬元醫療費,幫他們渡過難關。當年7月,李兵的丈夫不幸去世,李建珍又主動幫李兵實現了再就業。后來,他們又把李兵上小學兒子的教育問題接管下來,當過老師的婆婆負責輔導語文數學,女兒李欣則擔任了英語輔導老師。李兵對李建珍感激萬分:“多虧有了建珍,不然我都不知道生活怎么過!
李建珍的愛人李文在工廠上班,工作很忙。李文半是愧疚半是感激地對她說:“家里的事就全靠你了!崩罱ㄕ涞呐畠豪钚缽男【透赣H一起悉心照顧老人,養成良好習慣,學習優秀,2005年至2006年,被評為柳州市優秀學生干部,2007年獲柳州市“德育先進學生”稱號。李建珍的這份愛,不僅在血緣、親緣里蕩漾,同事朋友、左鄰右舍的事情她都看在眼里。今天幫張家大嫂照看孩子,明天幫李家師傅裝修房子……左鄰右舍無不對李建珍的孝心、熱心交口稱贊。
9.王現偉,安徽陸軍某預備役師步兵一團副參謀長

王現偉,男,漢族,1972年11月生,河南省魯山縣人,中共黨員,安徽陸軍某預備役師步兵一團副參謀長。2006年11月,王現偉的妻子患爆發性全身血栓,被醫院5次下達病危通知書。在王現偉精心護理照顧下,2009年1月,妻子恢復了知覺。由于王現偉5年如一日地精心護理照顧,讓接到5次病危通知書的妻子一次又一次掙脫了死神的魔爪,改寫了醫學專家“終身癱瘓在床”的診斷。
10.朱清章,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礦務局河灘溝礦二采區退休職工

朱清章,男,漢族,1950年8月生,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礦務局河灘溝礦二采區退休職工。
1975年冬天,朱清章的母親突發腦溢血摔倒成了“植物人”。為了給母親看病,朱清章欠下4000多塊錢的外債,這個時候父親又因工傷患了外傷性振顫麻痹綜合癥,后來發展成半身不遂,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年輕的朱清章獨自撐起了這個家。兩位老人病倒沒多久,朱清章從鄰居那兒得知了自己被抱養的身世,但是他沒有丟棄這對養育過自己的苦命夫妻。
1997年,癱瘓在床14年的父親去世了。兩年后妻子患胃癌也離開人世。朱清章似乎一下子垮了下來,但母親還在,需要他的照料。他堅強地挺了過來。2006年,一個沉睡了31年的老太太,在養子朱清章的精心照料下,居然奇跡般地重新站了起來,演繹了一段愛的奇跡。
11.陳禮國,中國人民解放軍96401部隊高級工程師

陳禮國,男,1953年3月生,河南省固始縣郭陸灘鎮人。1970年12月入伍,二炮導彈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技術四級,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96401部隊高級工程師,專業技術少將軍銜。
2006年3月,正在外地執行重要任務的陳禮國突然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告知妻子舊病復發,病情危重。陳禮國趕回以后,妻子已失去知覺,后被判定為“植物人”。從這天起,妻子的病房里,貼上了陳禮國自定的《護理明細表》。每天什么時候擦澡、洗頭、做肢體功能鍛煉,每頓喝多少水、進什么食、配什么營養、多大比例等細節,表上都一目了然。妻子黃曉琳偏癱10年、“植物人”3年,陳禮國像母親呵護嬰兒一樣呵護了13年。
在陳禮國的精心護理下,配合醫院創造了生命奇跡:妻子長期臥病在床,身上卻沒有半點褥瘡和斑痕,肢體關節活動自如,身體膚色光潔如初。醫院的醫護人員感嘆道:“陳總對妻子護理之精細令人佩服!”他說,只要妻子活著,孩子就有母親,我們就有一個完整的家!
路遙知馬力。從陳禮國對妻子的愛,對愛的忠貞,能夠看出他對事業和組織的忠誠。在陳禮國的履歷中,僅在副師職崗位上一干就是10多年。每次有老部下要提升為自己的上級時,他都十分豁達和坦然!澳贻p同志上來,事業更有希望。我的年齡越大,工作的時間越少,就更要珍惜。要對得起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