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聯系我們
歡迎訪問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官方網站 (2015-9-13)
當前位置:首頁>文章>中華傳統文明禮儀

中華傳統文明禮儀

禮在時光里的變遷

2023年1月30日  閱讀次數:636


春節前后,免不了串門走親戚。所謂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各地禮俗往往有些差異。尤其到外地會朋友走親戚的,都不約而同地會先打聽當地禮俗,擔心失了禮數引起誤會。有些人說的“社恐”,恐怕與此多多少少有點關系。

事實上,今天,除了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人們對禮的要求早已沒有以前那么煩瑣和嚴格。日常生活中,一個人能在言行上做到孝老愛親、尊重他人,就往往被大家稱為知禮懂禮了。

從古到今,禮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不同歷史時期,對禮的學術研究又展現出怎樣的不同面貌?丁鼎教授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禮學通史》(全三卷)對此進行了全面、深入、系統的考察、梳理和總結。

“三禮學”第一部通史

在古代,除了節日祭祀或者婚喪嫁娶之類的大事,即使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要嚴格遵守各種禮儀。這些禮儀又滲透融入生活中,甚至直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禮的很多內容,又以不同方式被傳承至今。比如,孔子在《論語》中說:“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币馑际钦f,和同鄉人一起飲酒,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再出去。鄉飲酒禮如此,這種禮儀也會延伸到其他場合或活動中,由此在整個社會營造出尊老敬老的氛圍。這種對年長者禮讓與謙恭的品行,從古到今都是受到推崇和稱贊的。

禮并非是靜態的存在,而是因時因勢而變,不同時代對禮的描述和闡釋也往往出現很多變化。那么,在不同時代,禮的內容發生了怎樣的發展變化,其源流脈絡又是怎樣的?《三禮學通史》(三卷本,共112.5萬字)解答的正是這些問題。

該書由多位學者協同攻關,經過十余年的辛苦努力合作完成。主編丁鼎教授介紹,《三禮學通史》將“三禮學術史”置于歷代社會文化和思想文化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和研究,對中國“三禮學”從先秦至今的學術發展史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梳理和總結,不僅分析論述了各個朝代代表性禮學家的治學特點和學術成就,而且還對他們的學術著述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考察和探析。同時,本書還探討了不同時代“三禮學”與社會思潮、政治制度之間的相互影響,揭示了“三禮學”在中國歷史上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

在《三禮學通史》出版之前,丁鼎教授主持的《三禮學通史》研究課題于2009年由國家社科規劃辦批準立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6年順利結項,成績優秀。2020年3月,《三禮學通史》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立項。

我國學術界關于“三禮學”通代學術史的研究,一直處于空白、闕如狀態。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陳祖武感慨,《三禮學通史》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要基礎性研究項目,“無所依傍,難度極大!睂W術界評價,這套書的出版問世,填補了“三禮學”通史研究的空白,具有學術拓荒的重要意義。

一種“禮”的文化范式

為什么要研究禮,禮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何在?《三禮學通史》對此進行了系統梳理和闡釋。

“禮”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觀念。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禮”是指規范制約社會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或道德理性。

孔子最重要的歷史貢獻之一就是創建起以“禮”為核心的社會政治學說和倫理道德學說。因此,我們認為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禮”?鬃铀韨鞒邢聛淼娜寮伊浭侨寮宜枷雽W說的主要載體。我國古代學術界普遍認為“禮”是儒家六經中的核心思想!对姟贰稌贰抖Y》《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無不滲透著濃重的“禮”學內容。

儒家禮學思想的最主要的載體就是“三《禮》”,就是《周禮》《儀禮》和《禮記》三部經典。既然孔子整理傳承下來的儒家六經的核心思想是“禮”,那么可以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禮”。

既然可以論定孔子的思想體系核心是“禮”,而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或主體,那么就可以說,“禮”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正如現代著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所指出:“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

歷史上,漢儒所總結概括的“三綱五!,魏晉玄學所探討的“名教”,以及宋明理學中“形上化”的天理,其實都是“禮”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表現形態,或者說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儒家學者對“禮”的不同認識和不同的命名。

禮與文化之間體現著一種怎樣的關系?學術界認為,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看作為一種“禮”的文化范式。

中國古代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倡導的“禮”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別于西方文化的特質。也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或表征就是“禮”。中國數千年歷史所積淀的傳統文化就是“禮”的文化,中國古代政治就是“禮”的政治,中國古代歷史就是“禮”的歷史。在中國古代,“禮”的發達程度,“禮”在整個民族精神和社會政治中的作用,都有著獨特的、極其重要的文化意義。

與時俱進的“三禮學”

“三禮學”的研究又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歷程?

“三《禮》”這三部儒家經典雖然均肇始于先秦時期,但三者的性質和編纂成書各有不同!秲x禮》十七篇是孔子當年“刪述六經”時所編纂傳授下來的六經之一——“禮”經!抖Y記》四十九篇則是孔門七十子后學所撰各種禮學文獻的選集,是一部有關秦漢之前儒家禮學思想的資料匯編。而《周禮》一書雖不見于傳世先秦文獻的記載,但基本上可以斷定是成書于先秦時期的一部記述王室職官的典籍。

“三禮學”的內容豐富多彩,幾乎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各個門類的學問。甚至可以說“三禮學”的主要載體——“三《禮》”,相當于我國上古時期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把“三《禮》”作為研究對象的“三禮學”在我國古代也一直處于“顯學”的地位。

我國歷代從經學的角度詮釋“三《禮》”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大大充實了禮學的內容。這些禮學研究著作既是歷代學者對“三《禮》”的認識,也是歷代禮學家的哲學觀念、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集中體現?梢哉f,“三禮學”的發展史,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觀念及社會生活的演變過程。

但是,如果與《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其他儒家四經方面的學術史研究相比,有關“三禮學術史”的研究無論在深度還是在廣度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

此前,學界尚無人對“三禮學術史”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和總結,尚無一部有關“三禮學術史”的通史專著。這與“三《禮》”在我國古代社會和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發生過的重要影響是很不相稱的。

對于《三禮學通史》的出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虞萬里表示,“一編在手,二千年之禮學遞嬗盛衰歷歷如示諸掌”。

專家評價,這套書的編纂出版,不僅對傳統禮學的現代闡釋具有開拓性的學術價值,而且對我國古代社會史和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該書不僅可以作為一般讀者深入研習“三禮學”、準確理解儒家禮樂文化的津梁,而且對于我們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簡 介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成立于2015年6月14日,是經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批準的直屬志愿者團隊,經遵義市民政局批準注冊登記的公益性、群眾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現有團體會員單位9家,會員150余人,志愿者80名。2016年12月25日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52名。支部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戰斗堡壘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協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目前,協會有分支機構3處: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播州區聯絡處(負責播州區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湄潭縣聯絡處(負責湄潭縣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務川縣聯絡處(負責務川縣工作)。內設機構10個部門:辦公室、組織部、宣講團、理論研討部、對外聯絡部、經典誦讀推廣部、家風家教工作部、中醫養生文化推廣部、知行藝術團、志愿事業服務部(上善若水助困團)、另有10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教、經典誦讀)推廣站。

本會宗旨: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遵義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領導下、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部、國家語委下發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民政部、全國婦聯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開展美德文化進社區、校園、機關、企業、監獄、部隊;主辦具影響力的大型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講壇;廣泛開展志愿公益服務活動,踐行中華美德;每周日下午堅持開設公益講課,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協會至成立以來,為遵義精神文明建設作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2018年,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榮獲2018年全國社科組織“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20年,貴州省社科聯曾到我會考察,擬授予貴州省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7月,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黨支部被北京路街道黨工作委員會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21年12月,我會被遵義市精神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共青團遵義市委推選為“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協會湄潭縣聯絡處已被湄潭縣委宣傳部授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21年國際志愿者日,湄潭縣聯絡處獲得了市級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獎,獲得縣級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獎、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獎。

本會的理念是:傳中華美德文化,做上善若水之人;燃燒自己,溫暖他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本會的業務范圍:開展美德文化交流學習、公益師資培訓,開展美德文化教育、志愿公益活動,開展家風家庭教育,興辦公益企業。

現辦公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遵義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82 1212 8998   182 8512 1401

對公賬戶信息: 

開戶行:貴州銀行遵義紅花崗支行 

賬號:0226001100002365 

名稱: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2022年8月


業務主管單位: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

登記管理機關:遵義市民政局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版權所有

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3984979998    郵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備15014843號

官方微信
聯系我們
在線留言
全黄色免费噜噜|狠狠cao丝袜免费视频|最新在线黄片观看|毛片在线观看高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