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之獨特,在于其蘊含著一種人文精神。中國傳統音樂之美,在于其能觸及心底,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和精粹。
知名音樂學者田青早年學習西方古典音樂,后致力于中國傳統音樂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和推廣。近日,田青接受中新社“東西問”欄目專訪,就中國傳統音樂如何體現“和而不同”講述了自己的看法。他稱,自己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學習、研究,才認識到中國傳統音樂就像中華民族一樣,是一個“多元一統”的小宇宙、大格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你的新書《中國人的音樂》中,將中國音樂概括為一個“和”字。這一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在音樂中如何得到詮釋?
《中國人的音樂》書影。中新社發 受訪者 供圖
田青:這個“和”字,不但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和最高體現,也是中國人和中國音樂的最終追求。
公元前522年,一位叫晏子的政治家就是以音樂為例,生動、準確地闡明了“和”不是“同”,“和”的本質,就像音樂一樣,要有不同的“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而“同”,則是“以水濟水”。假如音樂只是相同聲音的不斷重復,那“誰能聽之”?
中國人非常重視音樂,以“孔孟老莊”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哲學家都對音樂有著非常清晰、深刻的論斷。孔子認為人格養成的途徑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人的修養開始于文學、矗立于禮,成就于樂)。用荀子的話說:“樂和同,禮別異!薄岸Y”使人和人有區別,有秩序;“樂”則是通過音樂這種人類能夠理解和共同欣賞的藝術形式,找到人們的共同點,讓人和人之間有關愛、有親情,從而達到“和”的境地。
中國人的音樂更是如此,我們的祖先和現代社會的人不同,他們在音樂中追求的,不是發泄,不是放縱,而是平靜與和諧,是心與身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大自然、萬物、天地的和諧。
中新社記者:孔子以琴歌“教化人生”,因此古琴被稱為“圣人之器”。請你介紹一下古琴是如何體現古人對哲學的認知的。
田青:古琴雖是一件樂器,但其基本結構卻反映了中國人基本的自然觀和天地觀。古琴由兩塊木板合在一起,上面是面板,有弧度,下面是底板,是平的,象征“天圓地方”。一張典型的古琴的長度是舊尺三尺六寸五分(約為1.22米),暗合一年的365天。琴表面有13個徽,是取音的標志,暗合12個月加一個閏月。琴弦據說原來只有5根,即宮、商、角、徵、羽,代表君、臣、民、事、物。后來,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了一根弦,遂成七弦。琴有琴額、琴項、琴肩、琴身、琴尾,象征人身,于是天、地、人三才具足。
古琴結構圖。中新社發 受訪者 供圖
古琴是中國文人的樂器,和知識分子的人格、獨立精神連接在一起?鬃硬坏约簭椙、唱歌,還“無故不撤琴瑟”,除了發生大的變故,音樂都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從魏晉南北朝時開始,“左琴右書”就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基本修養。
中新社記者:當年,琵琶、嗩吶等樂器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隨后盛唐燕樂又在日本傳播。請你介紹一下,中國傳統民樂是如何體現中國的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互鑒的?
田青:漢代以前,中國的漢字都是一字一音一義,到東漢之后才出現雙音節詞。因此,單從造詞方面就很容易分辨哪些樂器是后來傳入中原的,一個字的——琴、簫、箏、笛、鐘、罄……這都是中原固有的;琵琶、嗩吶、二胡、揚琴……這些都是外來的。
唐琴“枯木龍吟”。中新社發 受訪者 供圖
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這就是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自那以后,從中亞和西域傳到中原的許多樂器、樂曲及音樂理論,都是中外文明互鑒的結果。這些外來的音樂到中原之后,經過各民族音樂家不斷傳承、創新、發展,逐漸和中原本土音樂融合,成為其時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共同追捧的“流行音樂”。
在自信包容、海納百川的隋唐兩朝,逐漸形成了一個在當時領先世界各國的音樂形態——燕樂。燕樂所用的音調以漢民族傳統的“清商樂”為主,并大量吸收了少數民族和外域的音調,比如來自西域諸國的“龜茲伎”(今新疆庫車)、“安國伎”(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還有來自古印度的“天竺伎”和來自朝鮮半島的“高麗伎”等。
燕樂是大唐繁榮昌盛的象征,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音樂文化,曾給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諸國以深遠的影響。在日本,據稱在唐朝傳入的雅樂《蘭陵王入陣曲》至今被日本藝術界和公眾視為國寶,是日本國粹“能”之祖。漢字“能”在日語里發音如“儺”(音同“挪”),與中國歷史悠久的“儺戲”“儺舞”一脈相承!皟钡淖畲筇攸c就是戴面具,而戴面具則是蘭陵王的“原創”和“專利”。
《中國人的音樂》內頁插圖敦煌壁畫《觀無量壽經變》,這是唐朝燕樂的寫照。中新社發 受訪者 供圖
中新社記者:你曾多次率團在海外演奏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你認為怎樣才能讓海外受眾聽懂且接受中國的傳統音樂?
田青:我舉兩個例子,2007年4月12日,中國外交部和原文化部聯合主辦“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國事演出“守望家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我是這場演出的藝術總監和主持人。面對日本各界的精英,如何能讓這些看過太多世界一流藝術的觀眾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呢?為此,我安排的第一個節目就是古琴演奏《流水》,演奏使用的是一張唐琴。介紹時,我說:“這張琴出生的那一年,中國的詩仙李白55歲,詩圣杜甫44歲!边@時候,我聽臺下似乎有驚詫的吸氣聲,于是加了一句:“這張琴制作出來之后3年,偉大的鑒真和尚開始在奈良建造唐招提寺!
這場演出之后的4月16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節”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開幕,160多個國家的官員齊聚一堂觀賞我們的演出。在為二胡曲《二泉映月》做導聆的時候,我專門提到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這首樂曲時曾流著淚說:“這樣的音樂,是應該跪著聽的!散場后,我問年輕的翻譯:“小澤征爾的這句話你是怎么翻譯的?”她說:“我沒有直譯,因為說這樣的音樂應該跪著聽,大家會不理解。我知道西方人對宗教音樂非常尊敬,所以我是這么翻譯這句話的:聽這樣的音樂,就應該像在教堂聽圣樂一樣!彼杏^眾聽的時候都非常安靜,帶著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而這樣一種像進了廟堂一般的神圣、肅穆、敬仰的情緒,自然而然地讓來自一百多個不同國家的來賓理解了這位中國盲人藝術家的心聲,演出非常成功。
受訪者簡介:
田青,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期致力于中國傳統音樂、宗教音樂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和推廣,出版包括《中國宗教音樂》《凈土天音》《撿起金葉》《禪與樂》在內的學術及各類作品260多萬字,2018年出版九卷本《田青文集》。
簡 介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成立于2015年6月14日,是經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批準的直屬志愿者團隊,經遵義市民政局批準注冊登記的公益性、群眾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現有團體會員單位9家,會員150余人,志愿者80名。2016年12月25日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52名。支部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戰斗堡壘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協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目前,協會有分支機構3處: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播州區聯絡處(負責播州區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湄潭縣聯絡處(負責湄潭縣工作)、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務川縣聯絡處(負責務川縣工作)。內設機構10個部門:辦公室、組織部、宣講團、理論研討部、對外聯絡部、經典誦讀推廣部、家風家教工作部、中醫養生文化推廣部、知行藝術團、志愿事業服務部(上善若水助困團)、另有10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教、經典誦讀)推廣站。 本會宗旨: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遵義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領導下、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部、國家語委下發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民政部、全國婦聯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開展美德文化進社區、校園、機關、企業、監獄、部隊;主辦具影響力的大型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講壇;廣泛開展志愿公益服務活動,踐行中華美德;每周日下午堅持開設公益講課,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協會至成立以來,為遵義精神文明建設作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2018年,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榮獲2018年全國社科組織“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20年,貴州省社科聯曾到我會考察,擬授予貴州省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7月,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黨支部被北京路街道黨工作委員會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21年12月,我會被遵義市精神文明辦、遵義市民政局、共青團遵義市委推選為“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協會湄潭縣聯絡處已被湄潭縣委宣傳部授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21年國際志愿者日,湄潭縣聯絡處獲得了市級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獎,獲得縣級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獎、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獎。 本會的理念是:傳中華美德文化,做上善若水之人;燃燒自己,溫暖他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本會的業務范圍:開展美德文化交流學習、公益師資培訓,開展美德文化教育、志愿公益活動,開展家風家庭教育,興辦公益企業。 現辦公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遵義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82 1212 8998 182 8512 1401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2022年8月 業務主管單位: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 登記管理機關:遵義市民政局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