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子弟兵”的稱呼,源于這支鐵軍!
提到解放軍,就不得不提“人民子弟兵”的稱呼。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親切稱呼的產生,與一支部隊息息相關。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在華北敵后進行戰略展開的八路軍里,涌現出一支特點鮮明的新部隊,其戰斗力成長之快,對敵斗爭之堅決,付出犧牲之重大,在抗戰史上寫下了極其厚重的一頁。
從部隊成立到解放戰爭勝利,這支部隊征戰地域之廣,路途之遠,俱為全軍之冠,贏得了“太行山鐵的子弟兵”的榮譽稱號,這也是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被稱為人民子弟兵的由來。
而提起西柏坡,提起南泥灣,乃至第二次長征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也都離不開這個響當當的部隊代號——平山團。
平山團在行軍(資料圖片)
1
獨一無二的八路軍
平山縣,河北西部、太行山東麓的一個山區縣,1937年時人口不到25萬。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日軍沿平漢、同蒲和平綏鐵路大舉西侵,紅軍改編成八路軍迅速渡河東進,在山西前線投入對日作戰。1937年10月,為了發動群眾,擴編作戰部隊,120師359旅旅長王震派出一個300人的工作團來到平山。
359旅把征兵重點放在平山,是因為當地的群眾基礎好。早在30年代初,平山縣就建立了黨組織,并在白色恐怖中艱難地生存了下來,等工作團到的時候,這里已經發展到700多位黨員。
工作團組成了10個擴軍工作隊,動員各村的青壯年參軍,平山的黨員骨干起到了帶頭作用,200多位黨員率先報名,群眾群起響應。
栗在溫的家鄉只有10戶人家,他把自己的兩個侄子送來,全村的青壯年全部跟來;
李法莊是平山農民中第一個入黨的,他回家帶來了30個本村子弟,編成一個排,這位曾經的縣委書記也穿起了軍裝,成為一名新兵;
梁雨晴是自己村子第一個舉手報名的,這個只有60戶人家的村子,一次就有34人從軍,并推舉梁雨晴為排長;
劉光錫是當地有名的醫生,不僅帶來了兄弟子侄,還把自己的醫院也帶來了。
短短一個月,平山就有1700多人報名參加八路軍,足夠編成一個團。
2022年4月1日,志愿者來到位于太行山深處的平山縣蘇家莊鄉十里溝村烈士墓區,向抗日烈士紀念碑獻花 (來源:澎湃影像)
當時,國民黨只給了紅軍3師6旅共18個團的編制,八路軍開赴前線的總兵力只有3.6萬人。其中,紅二方面軍編成的120師下轄358旅和359旅,359旅東渡黃河的是旅直和717團,718團留守陜甘寧。
平山擴軍后,718團的番號給了這個新兵團,359旅的實力得到了迅速充實。新718團幾乎是清一色的平山青年,因此被親切地稱為“平山團”,這種一個團的兵員全是新兵,而且全部來自同一個縣的情況,在八路軍中獨一無二。
平山團的首任團長陳宗堯,是湖南省茶陵人,政委羅章是江西萬載人,兩人都是隨紅二方面軍長征的老紅軍。
離開家鄉后,平山團迅速投入與日軍的作戰,從此再未回到過家鄉。
2
絕不減員的主力團
平山縣對抗戰的重要貢獻,不只是一個平山團。
平山團離開后,羅榮桓率領的115師教導隊,徐海東黃克誠率領的115師344旅以及曾國華支隊,相繼來到平山,都需要擴充兵員。平山群眾又把大批青年送來,僅344旅就補充了近千名平山新兵,大批平山子弟隨各部隊走向冀南、冀魯豫、豫皖蘇,走向淮海、山東,投身于民族解放戰場。
全面抗戰期間,20多萬人口的平山縣,給八路軍主力部隊送去了1.2萬余名戰士,這還不包括地方部隊、民兵和游擊隊。晉察冀邊區領導機關長期駐在平山,以平山子弟為主編成的5團,后來也成為晉察冀根據地的主力團?箲鸪跗谠谌A北前線的八路軍里,平均每20名戰士就有一個平山兵。
青年們積極參軍的背后,是平山百姓的巨大付出。大量平山子弟在戰場上犧牲,平山群眾時時承受著失子喪夫之痛,全縣三分之二的村子有平山團的烈屬,很多村子烈屬家庭超過了一半,更為殘酷的,是日軍對平山恨之入骨后的燒殺擄掠。
抗戰期間,日軍對平山進行了33次大規模屠殺,至少1.4萬名群眾被殘殺,流離失所者更是不計其數,家家戴孝、村村致哀的慘景遍布山鄉。
平山籍音樂家曹火星,曾親眼看著1000多位鄉親被日軍集中起來用機槍殺害。參軍后,他在隨部隊轉戰到京郊時,接到了父親被日軍殺害的消息,痛哭失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曹火星,如果我不參軍,也會被日本人殺死!
帶著滿腔的悲憤和誓死抗敵的決心,1943年9月,曹火星寫下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支膾炙人口的歌曲。
但是,屠殺沒有嚇倒平山人,一個個“孝帽子連”“孝帽子隊”走出山村,源源不斷地加入八路軍。催人淚下的《擁軍小唱》,正是平山人的真實寫照:
“最后的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去上戰場!
被譽為“子弟兵母親”的戎冠秀,邁著小腳趕到邊區的征兵動員會上,第一個搶上臺報名:“鬼子這樣殺人,日子過不了了,我有三個兒子,全報名,驗上一個去一個,都驗上都去,要是不嫌李有(她的丈夫)老,叫他去給咱八路軍喂馬去!
戎冠秀擔任婦救會主任,對每一雙軍鞋都要嚴格檢查,棉花用舊的都不行。開國大典上她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剛說出自己的名字,主席馬上說:戎冠秀,我知道你。
到了1939年5月,平山縣又招收630名青年,成立了一個平山營,補入作戰傷亡非常大的平山團,隨后又再補了800多名新兵,同期的還有2200多人補入其他部隊。
平山人已經把平山團看作家鄉的象征,視為平山的最大榮譽,他們自信地喊出:“平山團絕不減員!”
3
平山團與白求恩
1938年初,正在山西崞縣整訓的平山團,打了出師以來的第一仗——田家莊戰斗。這些農民子弟都是第一次上戰場,手里拿的是大刀和紅纓槍,還有三顆手liu dan。
在團長陳宗堯的精心指揮下,平山團伏擊了從原平開往崞縣的一個中隊日軍,利用地形優勢,在各級指揮員和紅軍骨干帶領下,新兵們輪番向公路投手liu dan,把10輛汽車全部炸毀,然后勇敢沖鋒,和訓練有素的鬼子打近戰肉搏。
首戰告捷,平山團全殲了日軍一個中隊,繳獲了4挺重機槍,15挺輕機槍,120多支步槍和大批彈藥,戰斗情緒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緊接著,平山團在王震旅長指揮下,參加了收復晉西北7座縣城的一系列戰斗。
好兵遇上猛將帶,言傳身教的作用是相當大的。
看家樓戰斗前,王震親自給平山團做動員,從老鄉家里借來一副棺材,站在上面說:“日本鬼子沒有什么可怕的,我王震領頭向前沖,要死我先死,死了就鉆到這個棺材里!蓖跽鹨贿呎f,一邊把棺材跺得山響。
戰斗開始后,王震靠前指揮,被日軍施放的毒氣熏暈,白求恩大夫親自趕來,才讓他和其他中毒的戰士脫離了危險。
再往后,平山團頻繁轉戰,打出了邵家莊、張家灣等多場經典戰例。在靈丘阻擊戰中,他們讓大股日軍6天6夜只走了35公里,還曾把日軍圍進絕地,逼得100多信奉武士道的日軍跳了崖。
跟隨平山團做戰地醫生的白求恩大夫,得知這個團有很多是親兄弟一起上陣,高聲地稱贊:“ Brother, Brother!”
這位著名的胸外科專家,為了及時救治傷員,堅持讓王震旅長同意將救護所前移,717團參謀長、后任平山團政委的左齊,就是白求恩親自做的右肩關節離斷手術。這一天,白求恩還為平山團3營的劉大有做了腿部截肢手術,并把自己的血抽了300毫升輸給了劉大有。
平山團和白求恩這兩個名字,在抗戰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平山團的戰士在沖鋒時,喊的是“沖啊,白大夫就在我們身后!”
廣靈公路伏擊戰中,由于傷員太多,戰斗結束部隊就要轉移時,還有二十多臺手術沒做,白求恩堅持要挽救這些平山戰士的生命,請王震再打12小時。王震旅長馬上讓3營又打了24小時,白求恩則連續工作了四十多個小時,讓71名重傷員全部脫離了危險,這在當時是一個奇跡。
戰后,白求恩在給晉察冀軍區的報告中特別講到,平山團的戰斗力很強,故傷員的比例數也較高,傷員人數有1000名之多,要給這個團多派醫生。在戰斗一線救治傷員的白求恩,做出的這個評價是很真實的,平山團在頻繁作戰中越打越強,已成長為359旅的主力團。
4
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
1939年5月,日軍109師團和獨立混成第3旅團各一部,向駐在臺懷鎮的359旅717團包抄過來,平山團緊急馳援。
717團突圍后,平山團在上、下細腰澗設下戰場,而717團返身殺回,719團負責阻援,王震要反打驕橫的日軍一個狠狠的伏擊。這一仗,平山團打得極為勇猛頑強,經過7個晝夜的浴血搏殺,擊斃日軍600多名,繳獲92式步兵炮2門,輕重機槍22挺,步槍800多支,戰馬200匹。還有11名日軍被俘獲。上、下細腰澗戰斗也成為359旅非常著名的一個戰例。
359旅在上、下細腰澗戰斗中俘敵十余名,戰地攝影師沙飛拍下了王震和日軍戰俘談話的照片 (來源:《黨史博覽》)
據平山團老戰士回憶,1940年以前的侵華日軍,戰斗力是很強的。日軍訓練有素,有一股打死不投降的勁兒,只要日軍qiang響,我們就會有人倒下。和這樣兇惡的敵人作戰,沒有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犧牲精神,是難以取得勝利的。
上、下細腰澗戰斗中,平山團付出了300多人的犧牲。其中,就有消滅了8個日軍的戰斗英雄王家川。
王家川犧牲的第九天,一個青年風塵仆仆來到平山團駐地,遞上平山縣的介紹信,要求參軍。當被問及姓名和來歷時,他說自己是王家川的大弟弟,沒有別的名字,以后就叫王家川,如果自己再犧牲了,家里還有一個16歲的弟弟,來參軍也叫王家川,我們村還有上百個要參軍的伙伴,說好了都叫王家川,王家川是犧牲不完的。
王家川的這個弟弟叫王三子,得知哥哥犧牲,滿腔怒火要參加平山團報仇。悲痛中的父親沒有說話,第二天對王三子說:我想了一夜,現在國家有難,需要忠臣,我們王家就是要做忠臣,三子你去吧。
部隊感動之下,滿足了王三子的要求,隨即,晉察冀的《抗敵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王家川沒有死》。
上、下細腰澗戰斗,得到了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員的高度贊揚,他特別發出嘉獎令,并授予平山團一個光榮的稱號——“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
聶榮臻司令員的這個提法,是對八路軍和群眾血肉聯系的高度概括,毛澤東主席極為贊賞。從此,人民子弟兵,就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代稱。
《抗敵報》頭版刊登了聶榮臻司令員的嘉獎令,“子弟兵”的稱呼由此叫響(來源:長城網)
5
墾荒訓練兩不誤
1939年冬,日軍準備渡黃河西進,同時國民黨軍開始制造摩擦。為了保衛陜甘寧邊區,需要調動一支戰斗力強的部隊回防陜北,毛澤東主席首先想到的就是359旅。此時的359旅已經發展壯大,有1.5萬兵力,其中平山團歷經兩年的戰斗磨練,已經是全部用日械裝備起來的主力團。
回防陜北后,359旅守衛黃河河防,與東岸的120師主力配合,與西進黃河的日軍戰斗48次,擊退了日軍的進犯,并趕走了頻繁制造摩擦的國民黨綏德專員何紹南。在此期間,平山團長時間駐防陜北米脂縣。
1940年百團大戰以后,日軍強化了對華北根據地的掃蕩,華北各根據地遭受嚴重損失。1941年皖南事變后,國民黨停發了八路軍的軍餉,對陜甘寧邊區進行經濟封鎖。毛澤東主席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發起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359旅奉命進駐南泥灣墾荒。1941年3月,最先進入南泥灣的正是平山團。
平山團開墾南泥灣(資料圖片)
359旅的大生產運動聞名天下,而且,在墾荒種地的同時,他們時刻沒有松懈軍事訓練。1942年之后,大批戰士都達到“朱德射擊手”“賀龍投彈手”的標準,在邊區部隊軍事比賽中獲團體第一。
1944年,中外記者團和美軍觀察組到訪延安。倫敦《泰晤士報》記者福爾曼是其中之一,他參觀、采訪平山團。福爾曼對平山團的第一印象就是“這些勞動者是徹頭徹尾的戰斗員,而不是農民”,他還表示,自己在中國待了很多年,這是他見過的中國軍隊中營養最好的一支。
福爾曼不知道的是,359旅在1943年就實現了糧食的全部自給,1944年還向邊區政府交了大量公糧。他所參觀的平山團,因為作戰和生產都是模范部隊,還獲得了“文武雙全團”的殊榮。南泥灣豐產豐收,生活條件極大改善,人人當然都吃得身強體壯。
美國合眾社記者愛潑斯坦則觀摩了平山團一個連隊的訓練:100米靶,步槍打372發子彈,只有3槍脫靶;手liu dan平均投擲距離40米以上;進攻戰術演練,先在壕溝內打三槍,然后一分鐘內躍進150米,并投出三顆手liu dan,緊接著跳障礙越塹壕,完成對7個靶標的突刺。美軍觀察組組長包瑞德上校表示,這個成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了不起的。
【注:愛潑斯坦在延安時,積極主動幫助那里的中國同行們,新華社的第一條英文電訊,就是經他改寫后播發的。1957年,愛潑斯坦加入中國國籍,1964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6
南下北返、扎根新疆
1944年4月,日軍發起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正面戰場一敗涂地。為開辟華南根據地,中央決定組成359旅南下支隊,平山團是唯一整建制編入的部隊。
南下支隊面對日偽軍和國民黨頑軍的圍堵,在敵我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孤軍作戰,歷時659天,總行程2.7萬里,先后沖破敵人100多道封鎖線,大小戰斗300余次,打破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經過南下北返和中原突圍,最終在1946年9月回到了延安。這次南征,也被毛澤東主席稱為“我黨歷史上的第二次長征”。
也就是在這次南下北返中,平山團遭受了成立以來最大的犧牲,5000余人的南下支隊,回到延安只剩833人,老團長陳宗堯犧牲,年僅37歲,大部分平山子弟兵埋骨在中南的崇山峻嶺之中。
平山團如同專為抗日戰爭而生,在抗戰中磨礪成鋒,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后期拱衛延安,做出了傳奇般的經濟貢獻,抗戰終于勝利了,平山子弟兵的精華卻在萬里轉戰中損耗殆盡。
但是,平山團的旗幟不倒,平山的光榮更加奪目。1948年5月,毛澤東主席、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移駐位于平山縣的西柏坡,決定中國革命進程的三大戰役的指令從這里發出。
1949年,平山團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第2軍第5師第14團,隨后一路向西,戰關中、跨祁連,直驅八百里瀚海,進軍新疆后屯兵塔里木盆地,被譽為完成了第三次長征。
平山團再沒有回到燕趙故土。進疆后的1952年2月,平山團一部分指戰員編入步兵4師11團,戍守南疆,在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所屬參戰部隊首戰紅山頭,打出了“首戰用我,一戰撼敵”的凜凜軍威。
平山團另一部分指戰員則響應軍委號召,成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第一批開路人,就此扎根祖國西陲,繼續傳承和發揚著平山團的光榮戰斗傳統,書寫衛國戍邊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