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世上行走,能讓人敬佩,愿意交往,往往不是財富的多少,名聲的大小,而是一個人是否有良好的品德,是否有深刻的教養。
《資治通鑒》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一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德行不好,也是走不長遠的。
好的品德,就是一個人刻在骨子里的教養,是一個人靈魂深處的修養。
有教養的人往往:遇事不責人,凡事會反思,事事懂感激。
遇事不責人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于人!
一件事能否做成功,不僅在于人事,更在于天命。俗話說:“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人能夠決定的部分是有限的。
如果遇到事情不問清原因,先去責怪別人,把責任推給對方。往往會弄巧成拙。
看到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顧客正在店里品茶,發現自己的茶里結了很多小塊。很生氣,就叫來了店主。
店主溫和有禮的說:“請問先生,有什么能幫到您嗎?
”顧客沒好氣的說:“你們的茶太差勁了,加點牛奶都結塊了,還怎么喝!
店主輕言細語的說:“不好意思,先生,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于是,端上了一杯新茶。
店主輕聲的說道:“先生,我能不能向您提個小建議,如果茶中加了檸檬,再加入牛奶的話,茶是會結塊的哦!
顧客聽后,很是慚愧,原來是自己不小心加了檸檬的原因。
古語有云:“責人先責己”。
想要指責別人的時候,先想想自己有沒有錯。
總是把眼睛放在別人身上,就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
故事中,顧客在茶出現結塊的后,先想到的是責怪茶不好。但最后卻發現是自己的問題。
而店主在知道實情后,沒有責怪客人無理取鬧,而是用建議的方式解決了問題。也贏得了人心。
古人說:“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喜歡責備別人的人,往往不愿意承擔責任,一個有教養的人,首先就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他們懂得遇事不責備家人,才能家庭和睦;遇事不責備朋友,才能友誼長存;遇事不責備伴侶,才能相濡以沫。
凡事會反思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人只有在認識自己不足后,才能改進,才能有所收獲。
一個不懂反省的人,如同井蛙,坐井觀天,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久而久之,身邊的人就會遠離,自身也會諸事不順。
曾國潘曾說過: 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之事。
一個人能知道自己的過錯,然后承認并且改正,是最困難的事情。
被譽為“千古一完人”的曾國潘,剛剛入朝為官時,不懂得反省自己,性格直來直去。
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和太平天國的軍隊作戰時,幾次陷入絕境,都沒有人愿意支援他。
后來,又因為認不清自己,想要挾皇帝給他督撫的大權。被打發回老家守喪去了。
在守喪的三年間,曾國藩深刻反思了自己,發現是因為自己性格太過剛直,不會為人處世,最終悟出“剛柔并濟”的道理。
后來,他再回歸朝廷,完全變了一個人。行事有度,做事有法。最終成為一代重臣,被同僚擁護。
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學問淵博,每日反省自己,才能做到通達,為人處世不出錯。
平常的人,更應該不斷反省自己的言行,審視自己的內心。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清明自在。
事事懂感恩
《增廣賢文》中有言: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感恩是一個人最好的品德,遇到好事,學會感恩,因為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遇到壞事,學會感恩,因為教會了我們成長。
生活中,遇到幫助我們的人,一定要學會感恩。
每個人都不容易,能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幫助我們的人,是因為在乎,不能讓他們寒了心。
韓信少年的時候,家里非常貧寒。
經常饑腸轆轆,就每天去河邊釣魚,用釣來的魚,去換別人的飯菜。
有個老婆婆,經常在河邊洗衣服。見他可憐,就每天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
后來,韓信功成名就后,送給婆婆千金作為回報。
盧梭說過:“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
一個有感恩心的人,才能做成大事,才會得貴人相助。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只靠自己。人需要和身邊的人來往。心懷感恩,會得到別人的認可,也才會得到上天的幫助。
古人說:“以寬待人,以德服人!
教養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經過時間的沉淀,深刻的歷練,才能顯現出來的。
遇到事,不責怪別人, 是一種為人著想的智慧;
看到事,先反思自己, 是一種勇于擔當的格局;
碰到事,學會去感恩, 是一種看透世事的境界。
此生,愿你內心坦蕩,知足常樂,遇事懂得反思自己,心懷感恩,如此,方能擁有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