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聯系我們
歡迎訪問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官方網站 (2015-9-13)
當前位置:首頁>文章>《三字經》

《三字經》

《三字經》人之初

2021年10月21日  閱讀次數:24252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性情都是好的。雖然本性相近,但后來的習性卻相差甚遠。

【解讀】中華文化是人本文化,《三字經》作為傳統蒙學讀物,既是教孩子的,也是教家長和老師的,因為孩子還沒有學習和理解能力的時候,都是依靠家長和老師來教的。家長和老師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

《三字經》正文的第一個字就是“人”,這就告訴家長和老師,首先要教孩子認識“人”,而不是認識小花貓、小蝴蝶之類的;不僅僅是認識“人”這個字,而且要認識人的本性,要提醒孩子防止人的本性的喪失。

人的本性是什么?是“善”。這個“善”字作為名詞有以下幾個基本意思:第一個是“吉祥”。怎樣才能獲得吉祥呢?看這個字就知道,性情、言語要像綿羊一樣溫和柔美。第二個是“圓滿”,“美好”。用全息理論來看,任何局部里面,都包含著整體的圓滿而美好的信息,只看我們怎樣去開發和利用了。人也一樣,從胚胎形成乃至胚胎形成之前,人的意識和肉體就具備了圓滿而美好的因子,只要開發、引導、教育得當,就能在后天展現為現實。第三個意思是“善良”、“慈悲,這個善良和慈悲的標準或許會隨著時代、環境、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是佛門的十善或許是公認度最高的,那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隨時用這個標準去要求、去矯正,就會保持住人的本善不至喪失。

“性本善”,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傳統教育的基石。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都是講人性本善的。儒家的教育過程,是保持人的本性本善、確保人的善良本性不被污染和扭曲的過程,是引導人發揮其善良本性,促使個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團結、國家穩定發展、天下太平和樂的過程;佛家的教育過程,是修正不良習性、破除迷惑顛倒、開發本有智慧、獲得生命自由的過程。只有承認人性本善的事實,才能建立起教育的信心。只有基于人性本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

我們對照一下流行的啟蒙教育,其重點是放在“人”上呢?還是放在“物”上呢?是放在對人的善性的啟蒙和維護上呢?還是放在對人的肢體的訓練和對外在事物的追逐上呢?懂得教育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先入為主、優先刺激對一個人心智發展乃至人生命運的影響,懂得電腦技術的人都知道電腦程序對電腦運行的作用。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就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人”上,放在對人的美善心靈的體驗和維護上,放在對人的潛在智慧的誘導、開發上,那么,這對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內心品質乃至一生的成長必定產生不可估量的良性作用;相反,如果從小過多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對肢體動作的關注(當然,肢體訓練對于孩子成長發育也是必要的)和對外在事物的追逐上,而忽略了內向性檢點、反省這種習慣的培養,就勢必造成孩子身心不安,難于自律,思維偏頗,F在很多家長和老師都抱怨孩子有“多動癥”,抱怨孩子越大越逆反,抱怨孩子性格偏執,行為古怪,這些習氣是從哪里來的?就是從錯誤的教育順序、教育方法中來的,就是因為教育的基點、方向、重心沒把握好,才導致“性相近,習相遠”的結果。

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 版權所有

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丁字口中山醫院二樓    聯系電話:13984979998    郵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備15014843號

官方微信
聯系我們
在線留言
全黄色免费噜噜|狠狠cao丝袜免费视频|最新在线黄片观看|毛片在线观看高清无码